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7版: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7版            评论
 

2017年8月22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减税政策带来税收增长的逻辑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丁是钉

王利博制图

国家的减税政策非但没有导致税收减少,相反还带来了税收增长效应,这种积极的效果,说明中国还有比较大的减税空间,对企业的减税力度还可以持续加大。

根据财政部发布的数据,2017年1—7月累计实现税收94503亿元,同比增长11.2%,比2017年上半年6.9%的GDP(国内生产总值)高出4.3个百分点。在有更多减税政策出台的7月份,税收的增幅更是扩大到13.4%,当月实现税收11429亿元。

上海财经大学发布的《中国全面实施营改增试点一周年评估报告》显示,2016年5月至2017年4月,全面推开营改增共实现减税近7000亿元,减税额随改革推进逐步扩大。四大行业中税负下降或持平企业占98.7%,不但直接减轻试点企业税收负担,还通过抵扣机制的传导效应,减轻了产业链的税收负担。试点行业直接减税4581亿元,为下游行业带来的间接减税2412亿元,试点行业减税效应外溢明显。

一方面是国家税收增速超过GDP增速,另一方面是企业税负减轻,钱从哪里来?减税政策带来税收增长的逻辑是什么?

著名的拉弗曲线并不能解释这一现象。拉弗曲线的逻辑是,当税率降低时,企业扩大生产的意愿增强,导致税基扩大,税收相应增加。也就是说,拉弗曲线所描述的现象应当是,税收增加完全是由经济规模增长带来的,税收增速应当等于或小于GDP增速,而不是超过GDP增速。

对于税收增幅高于GDP增幅现象唯一合理的解释是,原来应收未收的税,现在更多地被收上来了。众所周知,在名义税率较高的情况下,有许多企业通过偷漏税,实现“自我减税”,导致大量的税款流失。

是依法纳税划算,还是偷漏税划算,所有有过偷漏税行为或念头的企业,都会算一下这笔账。尽管偷漏税可以减少税负,但企业的成本也不低,一方面是违法问题一旦被发现,企业不但要补缴税款,还会遭到处罚;另一方面还有贿赂税务人员的直接成本。如果纳税成本不是明显高于偷漏税成本,大部分企业更愿意照章纳税,而不是冒着风险去偷漏税。

把企业逼上偷漏税道路的并不是高税负,而是偷漏税本身带来的税负不公平问题。从逻辑上看,如果把进口和出口排除在外,完全是国内企业之间进行市场竞争,在所有企业都依法合规纳税的情况下,税负再高,企业也都可以把税金加到商品价格里,转移给下游或消费者。这也就是说,如果所有竞争者的税负相同,税负对企业造成的压力并不大,企业并不会特别在意税率的高低。举例说明,所有的房地产商都涨价,并没有影响到房屋的销量,每个房地产商都从中获利。同样,对于需求弹性不是很大的刚需性产品,只要是所有商家的成本同步增长,也不会影响原有的竞争格局。

有企业偷漏税问题就不一样了。由于偷漏税企业成本变低,就可以通过降价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逼着同行也不得不去偷漏税,否则就可能被挤出市场。因此,税负公平比减税更重要。

营改增以及“金税三期”和大数据的应用,最大的利好就是从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税负公平的问题。营改增是一种税收方式的改革,更是一种利益机制的设计。在营改增之后,税收征管链条更加清晰,出于税金抵扣的需要,下游企业更有动力向上游企业索要增值税发票,从客观上起到了替代税务部门监管的作用。在这种机制下,一些原来不缴税或少缴税的企业,现在就不得不缴税,不然就没有人愿意和他做生意。

“金税三期”让企业的经营活动完全暴露在监管之下,企业偷漏税的风险加大。“金税三期”不但让增值税的抵扣链更加明晰,而且和银行、社保等部门直接相连,可以从原材料、物流等多个环节了解企业的经营细节,只要有一个环节不匹配,就可能从中发现税务问题。原来一些企业不开发票、少开发票、不通过银行直接现金走账等问题就会暴露出来,企业做假账的难度加大,甚至是不再可能。由于偷逃税随时都可能被发现,企业的冒险行为变得得不偿失,更多的企业愿意花钱买太平,偷逃税的意愿大幅度降低。

由于征管方式和征管工具的变化,扩大了税收征管范围,消除了征管死角,把一些原来应收未收的税收了上来,这是税收增速超过GDP增速的主要原因。如果名义税负能够进一步降低,企业通过寻租或造假账偷逃税,就变得更加不值得,征收率也会相应提高。名义税负降低所产生的减税因素,表面上看会造成国家税收的减少,但征收率提高又会让税收额增加。也就是说,如果名义税负降低到合理程度,即使是在经济没有增长的假设条件下,实际税收也未必降低,还有可能是增加。1—7月份税收增速超过GDP增速的事实就足以证明这一点。

在当前的语境下,降低名义税负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投资意愿,增加税基,更重要的是可以消除偷逃税现象,让企业竞争变得更加公平,促使更多的企业愿意也能够合法守规经营,减少企业家因被迫偷漏税而产生的“原罪”,让企业家不再为税务问题担惊受怕。

过高名义税负下的偷税、逃税问题,造成市场上产生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果,越是偷逃税的企业越能获得价格优势和竞争优势,越是依法纳税的企业活得越艰难,甚至是生存不下去。逼得企业被迫在破产和违法之间做出选择,导致更多通过寻租或做假账偷漏税,破坏了社会风气,产生了严重的负面效应。

实际税收额度取决于3个因素,即名义税负、税基和征管力度,在一定限度内,减税越多,税收增加幅度越大。1—7月份税收增速远超GDP增速,表明中国依然有很大的降税空间。从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角度,税务部门应当下决心把名义税负降下来,在扩大税基和提高征管力度上下功夫,从而实现经济和税收同步增长的双重目标。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