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8版:中国国资报道 上一版3
第28版            中国国资报道
 

2017年8月15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马永生改写中国油气格局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赵玲玲

马永生

白净的面庞,高度的近视镜,从外表来看,现年55岁的马永生更像是一位文雅书生。但是,与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总地质师马永生工作过多年的同事都知道,这位外柔内刚的“领导者”,骨子里绝对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

敢于“标新立异”

据马永生当年的伙伴介绍,打从年轻时开始,马永生就敢于“标新立异”,提出自己的观点。时至今日,马永生在刚参加工作时与总地质师“打赌”的故事仍在中国石化“广为流传”。

1992年,刚刚参加塔里木石油会战不久的马永生,在岩心库看了塔东区8口井的岩心后,对当时主要勘探目的层系的沉积环境产生了不同于前人的认识,他认为其沉积环境严格受大地构造、古地理背景控制。回到办公室,他将这些发现与英国北海的沉积环境资料做了比较,提出了旋转潮模式。

然而,当时的塔里木石油会战指挥部总地质师却对钻探的一口井满怀希望。于是,两人各执一词后约定,如果当时钻探的满参1井带来的是暗色物质,那么马永生请吃饭;如果是红色物质,那么总地质师请客。最后,钻探结果证实了马永生的预测是正确的。

“我不是离经叛道的人,对前辈的工作很尊重。不过,我也不是个循规蹈矩的人,会坚持自己的想法,绝对不会盲从。”马永生忆及往事如是说。在普光气田的发现过程中,这一点更是显露无遗。

2001年8月,马永生提出了普光气田的发现井——普光1井部署方案,然而该方案与数十年来在川东北进行的历次勘探不同的是,部署的第一轮预探井全部定在了构造的低部位上,普光1井与位于构造高点上早期打过的川岳83井相比,低了1400米之多。

不选“高点”打“低点”,如此“离经叛道”的勘探部署,在论证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质疑和阻力。为了论证这一方案,马永生连续三次向专家组作汇报,最终得到了专家和中国石化总部领导的认同。也正是由于马永生的坚持,普光气田彻底改写了四川盆地海相“有气无井、有井无田、有小田无大田”的历史。

要求学生

善于质疑

在马永生看来,“一流的人才不会被现有的框架所束缚”。马永生是如此要求自己的,也是如此要求自己学生的。

记得在一个周末,马永生和学生们一起进行学术交流。这样的学术研讨一年要举办多次,尽管马永生平时工作很繁忙,但是他每次都要挤出时间与学生们进行讨论。

在会上,各位同学就最近一段时间自己的研究工作或者阅读的国外最新专业文献提出自己的结论与观点。

每当学生提出一个学术研究的结论与观点时,马永生并不是首先对提出的结论进行评价,而是仔细地询问:“你的这一结论是在什么工作基础上得出的,你观察了多少的岩心、看了多少的薄片、有多少化验分析资料支持你的观点。”

马永生希望学生们提出的每一个结论都有数据、资料作支持。他常对学生们说:“做研究要踏踏实实、实事求是,研究不能有半点马虎。如果研究马虎,结论草率,那么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的油气勘探中,就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马永生要求学生们要尊重前人的研究成果,每次在做学术报告的时候,凡是引用前人的成果,必须要作明确的标注。与此同时,马永生也鼓励自己的学生要独立思考,对前人研究成果不盲从,在踏实研究的基础上,要有质疑别人成果的勇气,甚至包括他本人的学术观点。

“我们尊重前人,包括我们也希望后人尊重我们自己。在学术面前大家都是平等的,不要背离科学的本质。而在无形中制造一些神话也好、神秘的人物也好,不存在。”马永生说。

“每一次研讨,众师兄弟都学习到许多新的专业知识与想法,互相启发,不断得到提高。”谈及此,马永生的学生、中国石化油田勘探开发事业部高工赵培荣显得颇为动情。“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我们也学到了做学问的基本道理,那就是‘踏踏实实、实事求是,尊重前人,但不盲从’”。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