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8版:中国国资报道 上一版3
第28版            中国国资报道
 

2017年8月15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工程院院士马永生:

我的勘探梦在中国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赵玲玲

2009年,年仅48岁的马永生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图为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时任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院士为马永生颁发证书。
普光气田第一口酸化压裂试气井普302-2井

2013年7月,国家“万人计划”首批杰出人才名单向社会公布,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总地质师马永生作为6位入选者中唯一一位来自企业界的代表位列其中。

2007年2月27日,在北京举行的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年仅46岁的马永生,代表其所在集体领取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证书。

伴随着事业的成功,一系列的诱惑也随之而来,但马永生常怀感恩之心,并没有为丰厚的待遇和职位而心动,始终坚守在中国石化油气勘探的岗位上。

祖国培育的勘探博士

在周围人看来,马永生有着令人羡慕的求学和工作经历:1980年至1990年,他一气呵成完成了学士、硕士和博士阶段的学习,成为当时国内培养的为数不多的博士。工作之后,马永生赶上了国家大力发展油气的好时代,在国家油气勘探的大家庭中,他主攻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理论研究并组织实践工作,在前人的基础上取得了一系列突破,2009年当选为当时中国能源领域最年轻的院士。其实,在看似辉煌和顺利的背后,马永生还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艰难成长经历。

1961年,马永生出生在内蒙古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3岁时母亲因为一重大医疗事故不幸去世,15岁时父亲又因病离开了他们。虽为少年,但身为长兄的马永生要承担起照顾三个弟弟妹妹的责任。为此,他选择了退学,希望用并不宽阔的肩膀支撑起家庭的重担。半年后,在当地政府和乡亲们的关心支持下,马永生又重拾课本,继续学业。

“我从小家庭困难,靠的是国家给我的特殊困难补助完成的学业,如果没有国家和组织上的培养照顾,我就不可能走到现在。”对于国家,马永生心怀感恩。

1998年,中国石化在推进南方海相勘探之初,曾计划就其中一些项目同国际公司进行合作。马永生精彩生动的发言、深厚的理论知识和具有前瞻性的远见,吸引了某国际知名公司猎头经理的目光。

“马博士,我们注意你很长时间了,你之前发表了很多相关论文,你上次的介绍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目前即便在世界上,像你这种专业科班出身、理论知识深厚、专业技术扎实同时还有过勘探一线历练的人才非常少,我们公司也有开发海相碳酸盐岩的打算,希望你能够参加到我们的团队中。”随后,对方以60万元人民币年薪邀请马永生加入,这在当时可是一个诱人的数目。

对此,马永生不假思索地拒绝道:“我的勘探梦在中国,目前中国石化已经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平台,让我能够从事我所钟爱的油气勘探事业,我愿意为实现中国南方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大突破几代人的梦想不懈努力。”

我的事业在中国,一辈子也不会离开祖国

何梁何利基金是由香港爱国人士捐资设立的奖励基金,旨在奖励取得杰出成就的我国科技工作者,在国内外科技界享有盛誉。2007年年初,马永生被推荐为该基金科技进步奖候选人。

在得知这一消息后,马永生立即致信基金秘书长段瑞春,在表达感谢专家们赏识的同时,希望不要把他作为该奖候选人。

马永生的这一举动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要知道前面21位获此殊荣的都是像钱学森、钱伟长等大师级科学家,得奖时的平均年龄都在70岁左右,且都是德高望重的院士。

段瑞春告诉马永生:“基金委员会作出这一决定是慎重考虑的,希望你个人服从组织,如果你能够顺利当选,你还有机会放弃这一奖项。”

9月份的一天,段瑞春等代表基金委员会来告知马永生获得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由于事前知道马永生对这个奖励的态度,担心他不签字,中国石化主要领导反复做马永生的思想工作,并强调这个奖既是个人荣誉,也是石油石化科技界的荣誉,希望他服从大局。

获得这个奖励需要承诺三年之内不离开中国,得知此事的马永生深情地说:“我从小到大都是靠国家的特殊困难补助和助学金成长起来并完成了学业,我取得的成绩都是组织培养和团队努力的结果,我的事业在中国,我一辈子也不会离开祖国。”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