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9版:资讯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9版            资讯
 

2017年8月15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颗赤子心 天堑变通途

——记中交一公局三公司青海花久项目经理王广智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王戈 全向英

王广智

“凡事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

作为中交一公局三公司青海花久项目部经理,王广智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多年来,这个憨厚实在的“蒙古汉子”始终没忘记自己为企业,为中国交通事业而奋斗的初心。

宝剑锋从磨砺出

青海省花石峡至久治公路为西部大开发“八纵八横”骨架公路八纵之一,该工程全线233.3公里,中交一公局三公司承建标段是连接成都省界的最后一个标段——花久公路DJ23标。

海拔3800米,年平均气温仅有0.1℃,空气稀薄,人烟稀少……王广智率领一支施工队伍,奋战在青海公路施工现场……

2013年7月初去花久时,王广智只带了8个人到了荒无人烟的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工地。高原施工现场没人、没电、没信号,有野牦牛、有狼、有茫茫无边的草原。

进场伊始,王广智就面对着许多亟待破解的难题:一难花久公路DJ23标工程作为当时公司第一个高海拔综合工程,项目管理上没有经验可供借鉴,而且刚去工地临建工程没多久,项目就历经工地初期改线;二难高原的天气环境恶劣,项目刚进场时,人员由于不适应高原的缺氧和低气压,出现各种不同程度高原反应;三难高原环境对工程机械也有一定的影响,在低气压下发动机功率下降,降低了工程效率,还增加了施工成本……

铁军面前没困难,越是艰险越向前。为确保工作能够取得成效,王广智带领技术人员发挥缺氧不缺精神的斗志,经受住高原恶劣环境等考验,克服高原施工经验缺乏等困难,自己动手,挖井、接电,刷漆、下管子、卸仪器、开展调研,研究图纸资料、商讨施工技术、编制施工方案,组织开展技术攻关……他们像无所不能的超人一样展示着自己都不知道的能力。

四年间,项目从8人的队伍一度达到93人的规模,王广智用他钢一般的意志坚守在这片高原工地,领导班子成员换了一批、职工也换了一波,但是他没有退缩,依然用心坚守、用信念坚持在这份事业上,在这片高原上。

作为三公司第一个海拔超过3800米的综合工程,在路面施工有效工期不足三个月的压力下,项目于2016年9月15日顺利完成路面主体施工。2017年7月16日又以高分一次性通过业主的交工验收。这些傲人的成绩背后,是王广智心的付出和心的坚守。

我心赤诚如明月

在同事看来,“他严于自律,廉洁从业,又专注于事业,毫不懈怠。刚调来,就马不停蹄和我一起梳理思路,经常交流到深夜。”三公司西部区域总经理龚卫勇说。

2017年6月8日,王广智接到西部区域公司领导的通知,被安排到现在公司海拔4300米的大班7标担任项目经理。当时大班项目正面临资金紧张、进度滞后等问题。接到调令后,王广智没有丝毫的迟疑,上任后他迅速使自己进入了状态,了解项目存在的问题,找准症结所在,对症下药。嘴唇干裂脱皮,眼睛也由于长时间紫外线照射肿成了一道缝,可他没有任何怨言,依然带领团队攻坚克难,40天时间使现场质量、进度、安全等方面都迅速有了很大的改观,得到业主的高度认可。

四年施工期间,王广智坚持盯控现场。他深知,要铺筑一条过硬的公路,就必须做好每一个细节。

他从2000年到中交,这十几年几乎走遍了祖国大江南北——陕西省铜黄路、河南省济焦路、重庆市奉溪路等项目,他总是默默地耕耘,白天在施工现场磨砺,晚上又不断地研习资料,为自己充电。

在2007年江苏省盐城宁靖盐21标,王广智被提拔为项目副总工。编方案、管现场、跑后场、队伍管理、安全防范、资源配置……

哪里有技术难题,他就在哪里现场解决。康临、永古项目期间,他分到施工难度最大、条件最艰苦的工区。为了完成阶段目标,他曾经连续5天蹲在施工现场,严格把好工程质量关,确保节点工期的实现。2008年8月,他被调往陕西青兰项目担任生产副经理,陕北的冬季低温高寒,项目又地处山区,在业主要求2009年8月底通车的压力下,他经常加班到深夜。一次他发烧近40度,满脸通红,整个人都蔫了。他担心出安全、质量事故,还是盯到了保温措施做完才放心地回去……

在项目施工过程中,他带领项目部紧紧围绕“如何提高高原地区施工队伍稳定,降低施工成本,增加效益”这一课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2014年,超额完成了公司下达的计划目标,被公司评为“劳动竞赛优胜集体”。

然而,就在取得傲人成绩的这四年中,王广智失去了双亲。

2014年6月初,天气好,项目大干,但是父亲突然病重,一个在内蒙古翘首期盼,一个在青海与四川交界的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心急如焚,但是工地离不开他。两千多公里的距离,一份沉甸甸的事业扛在这个孝子的肩头,让他没有见到父亲最后一面。2015年8月初,母亲病重,同样的事情再次上演在他的身上。等他请好假,安排好工作,但两千多公里的距离,还是让他失去了和敬重的母亲见最后一面的机会。他用他的失去换来了在3800米高原上让藏族人民有了一条便民路,他们再也不用在草原上走十几公里去寻找水源,去寻找希望。因为有了路就给了他们通向外界的希望,也让他们和这个社会有了连通,让民族大团结有了进一步的沟通桥梁。

经过四年不断的摸索、创新、组织管理,关键是一份坚守与信念,让天堑变通途。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