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5版:消费电子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5版            消费电子
 

2017年8月15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激光电视市场暴涨背后:海信拓展红海中的蓝海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文剑

在今年中国彩电市场一片下跌通道中,激光电视强势增长所带来的“一枝独秀”成为带动大屏市场增长的先行军。来自奥维云网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内彩电零售量同比下降7.3%。其中量子点电视、OLED电视增幅分别为44%、96%,唯有激光电视销量大涨235%,远高于行业和其它新品。

除了出货量的逆势大涨,今年以来中国市场的激光电视阵营也在不断扩容。除了海信、长虹、TCL、索尼等彩电企业之外,包括小米、极米、坚果、艾洛维、看尚、微鲸等一大批互联网企业也纷纷抢先布局,由此带动整个电视市场的“激光电视热”。

当前,这股激光电视消费热潮的开拓者和领导者,不是彩电行业传统的欧美日韩等品牌,而是来自于中国的海信。来自中怡康的市场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海信激光电视在80英寸及以上大屏电视市场占比为40.9%,同比增长346.7%。今年6月,每卖出两台80英寸及以上的大屏电视,就有1台来自海信。

显示技术大战:

激光电视率先胜出

无论是激光电视出货量的激增,还是电视阵营企业的扩容,都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在当前中国彩电市场上,面对OLED、量子点等新型显示技术的商业争夺战,专注于超大屏新型显示的激光电视,率先获得来自市场和用户的认可。

目前海信电视在激光显示领域,已申请320项核心专利技术,其核心激光引擎100%自主研发制造,完成从2K到4K,再到双色4K的技术突破。2016年,海信在法国欧洲杯期间发布的全球首款100英寸DLP超短焦4K激光电视,开启激光电视的4K时代。2017年,海信在美国CES展推出首款双色4K激光电视,并正在布局三色4K激光电视的技术研发。同时,今年10月海信激光电视还将正式登陆美国,让美国家庭体验来自中国的超大屏显示技术。

其实不只是海信一直致力于推动激光电视的产品创新、市场推广和消费引爆,索尼也把激光电视作为一项重要战略型产品储备多年,一旦市场成功之后就马上开启全球市场推广。

知情人士透露,“无论是海信的一马当先提前引爆,还是索尼的伺机而动,激光电视之所以在当前OLED与量子点的争夺战中,走出一条独立上扬的通道,关键就在于其成功弥补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空白点,在80英寸到120英寸这一大屏市场上一枝独秀”。

随着家庭住宅结构的不断改善,消费者对于大屏电视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长。今年以来,55英寸、65英寸成为中国彩电市场最畅销机型,同时还催热80英寸以上超大屏市场的引爆。数据显示:在80英寸以上的电视产品中,共计覆盖12个品牌41个产品。其中,海信4个型号的激光电视在6月市场占有率达到50.4%,超过以索尼、三星、夏普为主的外资“3S”品牌市场总和。

立足于激光电视的市场化做大做强,海信已经形成88英寸、100英寸、120英寸等多个尺寸段的产品布局。接下来,还将推出70英寸、80英寸的4K激光电视。这在丰富家庭用户的选择同时,也拓展出激光电视一片新的市场空间,对70英寸甚至是65英寸以上大屏市场形成全面的碾压和替代。

大屏高端消费崛起:

海信激光找到新蓝海

当前,无论是液晶电视,还是QLED电视、OLED电视,受制于显示技术成本限制,短期内大屏不可能规模化量产,更不适合在市场上推广普及,而85—120英寸的激光电视售价在5万—8万元不等,已经批量化上市。

虽然激光电视与液晶电视、OLED电视在显示技术上存在差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激光电视在整机研发、技术更新、内容整合上的标准就会降低。激光电视对于整机企业而言,其技术复杂性远在液晶电视之上。包括光学、机械、热动力学、数字信息技术、半导体技术、精确控制技术、复杂材料高精度组装技术等都是激光电视研发的难点。

在激光显示技术创新和产品迭代上,海信已经积累十年的自主研发沉淀,首创超短焦的投射设计,专业在光学引擎架构,实现比肩液晶电视画质上显示效果。目前,海信4K激光电视拥有830万像素的图像解析力、116%色域覆盖、300nit屏前亮度,解决大屏液晶产品在长期观看下对眼睛的伤害以及对色域展示的不足问题。

海信激光电视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玉岭表示,“激光电视还是一个新兴产业,随着今年市场嗅觉灵敏的互联网企业开始投身激光电视的市场推广和引爆,这一产品已经站在市场引爆的十字路口。对于海信来说,当务之急还是夯实内功,丰富产品种类,积极推动国际和行业标准,带动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