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6版:中国招商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6版            中国招商
 

2017年8月8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特色小镇必须跨界整合资源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刘世能

特色小镇产业选择应遵循哪些原则?我认为至少包括四点:第一是因地制宜,第二是效益优先,第三是政策引导,最后是生态为重。

产业选择最重要是选择主导产业。选择一些关联性强、发展潜力大、规模效益明显、经济效益显著、技术创新显著、能够形成规模化且能够盈利的产业加以导入。

产业选择要有产业链思维。比如农业产业链包括哪些环节?从生产、加工、流通到消费各个环节,可能发展哪些?结合当地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如何延伸旅游、参观、体验、研发等功能,以产业链的思维打造适合当地的产业。健康养老产业链的构成也是一样,比如健身、地产、管理、服务、养老,几个方面都是相互关联和配套的。

政府、企业对如何发展产业的问题十分头疼。过去的高校没有产业经济学,我们国家研究产业的有两类人,一种人是研究行业大势,另一种是发改委系统研究行业产业的人员,但是真正研究产业怎样操作,怎样进行市场化运作的人特别少。很多政府、企业在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过分追求大数据、3D打印、机器人等时髦概念,没有自己个性化的观点主张。所以,我认为产业的选择是产业发展的第一步。

抓住五个关键点

关键点一:生活方式营造。营造人的生活方式是特色小镇建设的根本。特色小镇的核心不是农民进城,而是城市居民下乡,其次是产业下乡。要留得住人,要有生活方式的营造,否则特色小镇只能以失败告终。

关键点二:复合体系建设。特色小镇包含生态体系、社会体系、文化体系、空间体系等一系列综合性的复合体系建设。涉及医疗、教育、体育、文化、地下管网、基础设施、养老、农业、旅游、商贸等多个方面,单独的一家企业恐难做到。

关键点三:跨界资源整合。没有跨界整合资源,特色小镇无法建设。有的企业专门请城市规划院为其规划,在没有特色的地方开展特色小镇的建设,我认为这种做法是相当错误的。理由是投资大、周期长、建设慢,会把企业拖垮。

企业投资特色小镇建设,不能仅仅按照详规、控规的指标规定进行,而是要解决特色小镇建设面向何种市场、设计什么项目组合、如何进行投融资、如何设计盈利模式、如何开发及运营等问题。没有提前解决好上述相关问题,又缺乏实际操作经验,项目必死无疑。所以,特色小镇的建设必须要有方案设计、模式设计、标准产品设计等等。特色小镇建设持续时间长,一两年无法完成。因此,必须要有资源的跨界和整合。

关键点四:商业模式设计。商业模式设计包括开发模式、投融资模式、运营管理模式和盈利模式的设计,而这种跨领域的跨界模式,过去大家没有从事过,大多数搞绿化只是搞绿化,搞农业只是搞农业。因此,特色小镇的建设,缺少合作的商业模式是很难成功的。

关键点五:项目方案落地。特色小镇的建设要整合上下游资源要素,设计标准化产品,做好项目的方案策划,包括产业发展规划策划、开发建设策划、重点项目策划、 投融资方案策划、招商营销方案策划等,保障特色小镇的成功实施。

避免四个误区

第一、忽视策划规划。首先不重视规划,其次规划的体系不清楚,再就是规划流程不规范。我国很多城镇建设存在“穷规划、富建设”现象,城镇建设初期不舍得对规划投资,未谋先动,导致企业身家性命紧系其中,一损俱损。

第二、重视“硬规划”,忽视“软规划”。“硬规划”偏重建筑、道路、景观、市政等设计,使特色小镇在工程建设、总体布局、控制规划等方面符合国家和行业的一些强制标准。而“软规划”城镇开发建设的指导性方案,侧重以经营的思维进行完整的方案策划,此类规划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了城镇发展方向、思路、模式、步骤和策略。在实际操作时,一定要先编制“软规划”,经过充分研究,明确发展方向、阶段、步骤、路径,进而再编制“硬规划”,通过空间、指标、工程等形式加以表现。

第三、重视专项规划,忽视跨界融合的衔接。单纯的专项规划无法解决特色小镇建设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因此,特色小镇规划需要多行业、多领域的系统整体谋划。

第四、重视机构资质,忽视专业机构能力。

目前,特色小镇的很多规划是缺乏灵魂、缺乏方案、缺乏抓手和步骤、缺乏盈利模式的“硬规划”,建成后的特色小镇无法带来人气、商气、财气。

(作者系北京富达尔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经济学博士)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