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5版: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5版            评论
 

2017年8月8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百丽退市 看中国企业的转型困局

来源:中国企业报  

(上接第一版)

赚钱容易,让百丽迅速扩张;也是赚钱容易,让百丽急速衰退。何止是百丽,有无数的中国企业都是因为赚钱容易的惯有思维影响了转型升级,最终被迫出局。

近两年来,部分企业认为钱难赚了,觉得做实体经济已经没有前途,要么抱怨政策环境差;要么转行到新兴产业里寻找更赚钱的机会;要么去国外投资谋求发展;要么索性关门大吉,拿着赚到手的钱去享受生活。

真的是钱难赚了吗?真的是实体经济没有活路了吗?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在全球最受欢迎的投资目的地国家里,中国依然高居前两位,这表明外国企业家还是觉得中国市场好赚钱。从投资回报来看,中国企业在境外赚到钱的,并不是很多。2015年的一份数据显示,在2万多家境外投资企业中,有90%以上都是亏损的。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中国的外资企业大都是赚得盆满钵满。

不是钱难赚了,而是中国企业家赚钱的能力还很弱。在粗放型的经营环境下,很多企业家还都只能赚容易的钱,稍微有难度的市场,要么做不了,要么不想做。

习惯于干容易的事,赚好赚的钱,这是中国企业家群体最大的隐患,也是中国企业转型面临的最大障碍。特别是那些赚过“俏钱儿”的企业家,还总是带着“暴发户”的思维和“暴发户”的理想,幻想着还会有什么“一夜暴富”的机会,而不会想着如何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活下去,活得更好。

因为曾经赚钱容易,一些企业更习惯于规模扩张。与其说是马云和电商导致百丽衰退,不如说是百丽和同行共谋导致了这样的结局。在百丽每年新开一两千家门店,高速扩张的时候,达芙妮、鞋柜、千百度等品牌也没闲着,整个行业的疯狂扩张,势必会造成全行业性过剩。即使没有马云,没有电商平台,这个行业的竞争也会变得惨烈,也必然会有大量门店倒闭,也必然会有一些品牌出局。

因为赚钱太容易,一些企业家也懒得改变自己。盛百椒在2017年5月的一场发布会中公开说,自己到现在还没有微信,还不会电脑开机。虽然这是一个极端的个例,但不愿意适应和学习新生事物,不习惯接受新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不会应用新的工具和方法,也是大多数企业家的现实状态。

赚钱容易的环境中,只会有平庸的企业;只有经历严苛环境的磨难,才会出现有竞争力的企业。家电行业早在1990年代就经历了“利润薄如纸”的残酷竞争。也正是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中国家电企业越战越勇,出现了海尔、美的、格力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近十年来,海尔收入复合增长率达到6.1%,利润复合增长率达到30.6%;2016年,格力的净利率达到超乎想象的14.1%;2016年,美的进入了世界500强,2017年,美的排位提升31名。

从靠运气、靠机遇、靠胆量,到拼智慧、拼远见、拼能力,中国企业的竞争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对于大部分中国企业来说,真正的竞争才刚刚开始,中国家电企业走过的路,也是其他大部分行业必须经历的,更残酷的洗牌还在后面。谁转型成功早,谁就可以在竞争中获得主动;谁转型行动慢,谁就会失去机会。

中国企业的转型升级,首先是企业家思想理念转型升级。这是一个艰难而痛苦的过程,远比投资困难得多。中国企业家所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是改造团队的难题。许多企业的管理层和员工都习惯了既有的工作状态,做任何改变都会感到痛苦,甚至会产生抵触和抗拒。没有人力资源的提前布局,没有关键核心人才的培养,任何转型的愿望和设想都会落空。人才梯队不支撑,是很多企业转型失败的主要原因。

好不容易研发的技术,很短时间就被别人拷贝了;花心血和精力培养的人,被别人加点薪水就挖走了。这样的大环境,让所有企业都不愿意在研发和人才培养上投入。这就会造成全社会人才的匮乏。这个问题不是哪个企业能够解决的。中国经济要想实现转型升级,就必须先在宏观层面解决好知识产权和人才流动机制问题,提高企业在软实力方面投资的意愿。

中国企业的转型升级,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去搞高科技,都去做人工智能,都去做机器人,更多是要把各自领域的事情做细、做深、做透,适应和引领消费升级的趋势。让中国消费者不必去日本买马桶盖,也不必去欧洲买奢侈品,不必去韩国美容,也不必买德国的汽车。所有中国产品,都不再被贴上“地摊货”的标贴,而是可以给中国企业和中国民众带来骄傲、自豪和荣耀。

传统产业并非没有成长潜力和空间,一些资本依然看好传统产业的发展。从市值数据上来看,百丽创了港股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私有化交易。新任大股东高瓴资本将持有其57.6%的股份,第二大股东鼎晖投资持有11.9%,其余的30.5%则由百丽其他管理层共同持有。换一个东家,对于百丽也许是一件好事,固化的格局也会就此打破,“外行”管理下的百丽,更有动力探索、尝试新的经营路径和方法,也更有可能创造出全新的经营模式。

当自己不能改变的时候,主导变局的一定是别人。转型的结果也许是美好的,但转型的过程必然是痛苦的。每个实现转型的企业都要被扒一层皮,甚至是要脱胎换骨,没有这个精神准备,转型就是一句空话。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