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32版:中国国资报道 上一版3
第32版            中国国资报道
 

2017年8月1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总地质师马永生的油气勘探传奇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赵玲玲

1990年夏天,怀揣着为祖国献石油的理想,博士研究生毕业的马永生放弃了在高校教书和去外企的机会,走进了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的大门。27年间,马永生始终坚守在中国石化油气勘探的岗位上,用满腔的热爱、无尽的情怀和不倦的求索与奉献书写了一段段石化油气勘探的传奇。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总地质师马永生是我国目前已知最大规模的海相气藏——普光气田的发现者、我国海相碳酸盐岩油气理论研究与勘探的探索者、川气东送的主要贡献者。

圆海相之“梦”

在中国海相找到大油气田,一直令几代中国地质学家和几代中国石油人魂牵梦萦。

为了破解这一世界级难题,1999年,马永生又一次离开刚刚重逢不久的妻女,带领新组建的勘探团队远赴大西南,开始了长达9个年头的南方油气勘探生涯。

当马永生及其团队把目光投向南方大山深处的时候,摆在他们面前的是一块前人“啃剩下的骨头”:前人已经进行过大量的研究和勘探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认识和研究成果,但在四川盆地及周缘地区一直没有发现大型或特大型油气田。国外一些石油公司在进行过系统的油气评价后,也认为中国南方无规模性油气形成的可能,没有勘探潜力,并被认为是“禁区”。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马永生意识到,要想在“禁区”取得突破,必须勇于突破已有的“定论”,从勘探理论和地质认识上有所创新。因此,马永生带领团队,开始了南方海相探区新一轮勘探攻坚。

为了弄清当地石油地质条件,马永生及其团队从基础地质研究和地球物理工作做起,在对南方探区石油地质条件和技术适应性重新评价的基础上,进行了选区评价排队,随后在勘探思路、理论认识、技术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创新。

期间,关于南方海相勘探的前景,悲观和质疑的声音一直从未间断。“冷水”不止一次地泼来,但却没有浇灭马永生的“海相”突破梦。功夫不负有心人,2003年,当普光1井在海相礁滩储层喜获日产103万方工业气流时,守在现场的马永生喜极而泣:“这可是被‘冷水’浇出来的‘金娃娃’!”

普光1井在海相礁滩储层喜获稳定日产42万方工业气流,拉开了普光气田勘探开发的大幕。随后,马永生提出了普光气田整体部署方案,共部署并组织实施探井29口,勘探成功率高达93%,引起国内外震动。

建设“美丽中国”

在马永生看来,“理论创新永无止境,科学探索没有句号。”因此,发现普光气田之后的几年中,马永生并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始终在不断完善已有的理论和技术,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

期间,马永生及其团队相继取得了通南巴、元坝等大型气田一系列重大突破,这些勘探成果带动了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的发展,对国内外其他相关领域油气勘探工作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流的人才不会被现实所束缚,因为马永生总是着眼于未来。进入新时期,马永生在不断钻研他钟爱的海相碳酸盐岩油气理论的同时,还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非常规、地热能等前沿领域。

马永生说,“实现‘中国梦’离不开深厚的资源基础,更有赖于强大的能源支撑。建立以绿色低碳为特征的能源结构,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建设稳定充足的能源供应体系是实现‘中国梦’的物质基础。”

追“梦”脚步无尽头

2009年,马永生与10多位中国工程院院士联名向党中央、国务院上书,提出大力发展非常规能源的建议,得到中央领导的支持,对推动我国非常规油气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传统化石能源对环境压力日益增大,地热资源作为一种清洁能源,特别是其具有可再生、资源量大等特点是全社会关注的能源类型,如何摸清我国油田地区地热资源家底,高效、可持续利用好油区地热,形成绿色环保的油区地热产业,成为马永生及其团队攻关的又一个新的课题。

一系列成绩和荣誉的获得,并没有让马永生停下探索的脚步。马永生带领着他的团队,继续在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藏的勘探路上,追求“中国梦”,未有穷尽时。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