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六大内涵,让特色小镇真有“特色”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石岩
特色小镇“浪潮”之下,从实际发展效果来看,也出现了众多问题与制约:比如一些特色小镇成为地方政府靠财政投资的“公益项目”,不仅不能带动经济发展,还成为地方政府沉重的“债务包袱”;个别小镇仅靠“美丽包装”,而成为无产业支撑的“空镇”。如何避免特色小镇建设陷入误区,对此,《中国企业报》记者专访了北京新发展产业创新战略研究院院长、北京东亚汇智经济咨询中心主任李继凯。
《中国企业报》:特色小镇建设,应该避免哪些问题?
李继凯:从当前全国特色小镇建设的现实来看,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投资、建设、管理、运营、方式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特色小镇不可侧重房地产建设。目前,占有比较大的特色小镇建设存在打着“特色小镇旗帜”,干着房地产开发的“勾当”。
其次,特色小镇建设增加地方财政支出负担。目前,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大,尤其是基层乡镇根本没有特色小镇建设投资实力。而一旦过多依赖地方政府投资,或者依靠财政担保的“PPP模式”开展特色小镇建设,必定成为地方政府的沉重债务负担。
再者,特色小镇建设运营成了政府管理的“市场化怪胎”。特色小镇应该充分发挥产业与市场的作用。目前,部分特色小镇发展由政府建设、包揽管理运营的做法,实际上等于政府按照自己的主观思维方式去创造市场、发展产业。不仅严重违背了市场规律与产业发展规律,更会带来十分严重的发展恶果。
《中国企业报》:特色小镇应该具有哪些内涵?
李继凯:要想做好特色小镇这篇“大文章”,必须要认识特色产业小镇建设的六大内涵。
“特”为特色小镇建设之“魂”。特色小镇是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特色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定位“一镇一业”,突出“特而强”。
“色”为特色小镇建设之“神”。色,为特色(突出特点)、颜色(生态)、景色(景观)。即心中有特色、眼中有绿色、生活有景色。寻找特色小镇自身强、特、新的产业品牌特色;在文化品牌方面,结合历史文化和现有文化找出特色文化,还要发展出新文化品牌;在环境品牌方面,从源头上发现和了解当地的生态环境,包括自然资源、地理地貌、气候、生态、生物物种等。
“产”是特色小镇建设之“骨”。产业就是特色小镇建设的支撑与支柱。培育特色小镇的关键是发展特色产业,依靠产业集聚人口,以产立镇、以产带镇、以产兴镇,促进从小镇资源到小镇产业。
“业”是特色小镇建设之“态”。产业发展要主导有业、配套有业、多业有业、服务有业、跨界有业。形成“产业有主导、多业互配套、业态多创新”的特色小镇产业发展特色。
“小”为特色小镇建设之“形”。特色小镇建设具有灵活的机制与条件标准,不会设立面积、规模等限制,即面积可小、产业可小、人口可小、规模可小、级位可小,一个小规模人居聚落能够依据可靠资源树立适宜产业,集成优势成链成带。
“镇”是特色小镇建设之“体”。镇是特色小镇建设的平台和载体,特色小镇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镇”,而是以特色产业、特色文化、特色区域、特色发展的突出市场化而又承担行政管理与服务功能“小特区”。既有创业创新“因子”,又有产业与经济发展的“烙印”、社区化管理治理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