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0版:中国招商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0版            中国招商
 

2017年8月1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海洋时代”的渤海新区以互动谋发展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汪晓东

从有海无港的困惑,到综合大港的崛起;从实际意义上的“内陆”地区,到名副其实的沿海开放城市,沧州渤海新区实现了“从大运河走向渤海湾”的跨越。

港口实现跨越

纵观沧州发展,港口建设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时代元素。

在过去,虽然拥有130公里海岸线,但是,因为没有港口,沧州沿海区域一度被视为陆地的尽头,成为苦海沿边、贫穷落后的代名词。

1986年8月,河口港建成投运,作为全省第一个地方商港,第二年吞吐量就达12.5万吨,并承担起原煤炭部部分北煤南运的重要任务。4年后,河口港扩建为3000吨级码头。

机遇不期而至。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在陕西的神木、府谷和内蒙古东胜一带发现储量达2300亿吨的特大优质煤田,年产量达6000万吨,远期年产量可达1亿吨,每年有4500万吨煤炭需要外运。

而原有的大秦铁路作为西煤东运第一通道已达饱和状态,急需在渤海岸边建设一个年吞吐量在1亿吨左右的大港。黄骅港被列入8个比选港址之一。

拥有港口,意味着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为此,从河北省到沧州地区,迅速聚合力量,确认了黄骅建港的科学性。

这是带动业界“倒向”黄骅港的一只巨人之手。加之在黄骅建港地理位置适中、战略布局合理。综合比选,建设沧州黄骅港最终赢得了最多“选票”。

作为西煤东运第二条大通道出海口,黄骅港的建设,给沧州、河北乃至全国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无限生机,也为沧州广纳四海,实现跨越找到了新的支点。

“港、产、城”

互动式发展

港口是龙头,产业是核心,城市是支撑。早在综合大港谋划之初,坚持港、产、城互动发展的思路已经清晰。

世界港口城市的经验证明,港口发展为产业和城市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和优质资源;产业发展为港口和城市发展提供充足的货源和就业岗位;城市的发展又为港口和产业的“进步”集聚起众多人脉。

而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能快速吸纳各种战略资源,优先获取发达地区资源扩散力的惠及,这必然产生“能量聚集”,从而带动交通、土地、人力资源等优势要素由“静”而“动”、由“散”而“聚”,使经济运动周期呈凝聚性缩短,速度呈几何级数上升。

建设大港口,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培育临港产业,做大做强临港经济。

经过几年的砥砺奋进,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力能源和港口物流为主导的四大产业齐头并进,从龙头带动向集群拉动转变的新发展格局业已形成。

在此过程中,通过对资源的优化整合、对优势的认知挖掘,渤海新区编制了循环经济实施方案,围绕油、化、煤、盐、钢、水、电等要素,形成上百个循环链条。已经实施的海水淡化、浓盐水综合利用等一大批循环经济项目,有效地缓解了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压力,构筑起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投资密度、低耗能、低污染、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现代制造业体系。

依照“港口带动、港产联动、突出特色、循环发展”的思路,实行“一区多园”模式,实现港、产、城协调联动,2020年,一个百万人口的新兴城市将崛起于渤海之滨。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