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2版:中国招商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2版            中国招商
 

2017年7月25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渤海新区:协同发展美丽之约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汪晓东

本报记者 林瑞泉/摄

10年积蓄,在京津冀一体化中厚积薄发,以协同发展破解制度壁垒,“塑”一个新的沿海增长极,“捏”一个三地协同发展的重大战略平台,这就是沿海经济崛起的新主角——沧州渤海新区。

“事实上,渤海新区对接京津,充分发挥渤海新区港口、区位、交通、空间、产业、政策等比较优势,并初步取得‘5+5+2’协同发展的优秀‘气动布局’,这是实现赶超跨越的有利时机。”沧州渤海新区党工委委员张振民说。

造势:

产业转移热门首选

7月, 连续数日的高温,似乎环京津、环渤海地带没有哪个地方更比渤海新区拥有高昂的斗志。

从2017年3月份起,沧州渤海新区整合全区招商资源,向京津派驻了13支招商队伍,全面打响“对接京津百日攻坚行动”。持续攻坚100天,签约项目493个,总投资1994.2亿元,涉及京津30个县区。

上述成绩是坚持积极承接、主动对接,更精准定向、筑巢引凤的结果。事实上,在张振民看来,充分发挥渤海新区港口、区位、交通、空间、产业、政策等比较优势,聚焦新能源、商贸物流、现代农业、文化旅游等“十大协同发展板块”功不可没。

值得一提的是,渤海新区下大力打造装备制造产业园、北京汽车产业园、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园、轻工食品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科创产业园及彩印包装、新型建材等“十大产业承接平台”,此举吸聚了京粮集团仓储物流加工、北京赛诺膜技术、北京约基长距离运输设备制造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而且实现各项目接得住、接得好、接得牢,让渤海新区成为当前京津产业转移的热门首选。

突破:

跨区域管理体制

渤海新区地处环京津、环渤海核心地带,与京津地缘相近、人缘相亲,虽然一直保持着产业协作关系,但却始终“近而不亲、密而不深”。

张振民表示,协同发展首先是改革创新的过程,必须要向改革找出路、向创新要办法,最首要的是在创新协同模式上积极探索、大胆突破。渤海新区按照“共建共管共享”模式,引进建设了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园。

该园区已全面落实北京药企异地延伸监管政策,在国内首开“企业在河北、监管属北京”的跨区域管理体制先河。

对此,津冀药企反响强烈。目前,中国制药百强企业石家庄四药投资40亿元的医药工业园等省内和国内规模药企纷纷跟进入园。到2020年,将承接北京医药企业100家,完成投资500亿元,产值达到1000亿元,实现税收100亿元。

张振民介绍,渤海新区按照“企业总部在北京、生产基地在新区”模式,引进建设了北汽华北产业基地;按照“科技研发在北京、成果转化在新区”模式,着力打造渤海新区北京科创产业园。

融合:

在互补共赢中推进

渤海新区处于沿海开放前沿,更应在协同发展中做好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渤海新区重点推进了与天津合作,实现了津冀协同发展的新突破。去年启动了与天津东丽区共建“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园区”工作,全球化工分销巨头德国布伦塔格公司中荣化工仓储等6个项目签约入园,全区累计承接天津合作项目151个、总投资386.5亿元。

“借沧州市与天津滨海新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的难得契机,今年我们全力推进与天津滨海新区的多元合作。”张振民说。

在政策共享、港口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上,渤海新区实现与天津协同发展,又积极与雄安新区错位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仅今年以来,签约亿元以上产业项目和高新技术项目就达到637个,同比增长64%。

在张振民眼里,协同发展的迅速突破有效带动和活跃了开放招商全局,这个美丽的“协同约定”即将实现。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