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8版: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8版            评论
 

2017年7月25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刹车”式金融监管会带来什么?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丁是钉

王利博制图

治病总是要花钱的。

同样,防控金融风险,治理金融行业的乱象,也必须付出代价。在金融去杠杆的过程中,一定会有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死掉,不但那些激进型的企业很可能会扛不过去,和它们有业务关联的一些企业也可能被波及。

关于全国金融会议,有数不清的解读,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确保金融系统不出大事。李克强总理表示,“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这表明,高层已经发现了可能出现系统性风险的苗头。

近年来,中国金融市场可谓是乱象丛生。比隐患更可怕的是对风险的忽视和麻木。频繁发生的金融案件,不断扩张的债务规模,一再被吹大的房地产等资产泡沫,非但没有让公众对金融风险更加警觉,反而却让“不会出事”的声音占了上风。不良资产风险、流动性风险、影子银行风险、外部冲击风险、房地产泡沫风险、政府债务风险、互联网金融风险等都积累到了相当高的程度,不知道哪个会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也不知道哪一个会是第一个被推倒的多米诺骨牌。唤醒市场对现有风险的警觉,比防范未知风险更紧迫,更现实,也更困难。

在现代社会中,金融已经渗透经济社会的每一个细胞,又将原本孤立的企业和个人,连接成一个彼此关联的整体。一个看似不起眼的金融风险,很可能产生一连串的连锁反应,演变成一场巨大的金融风暴。除非事先准备好了防火墙和隔离带,一旦发生系统性的金融危机,没有哪个企业、组织或个人可以置身事外,独善其身。

任由风险自然发展,必然会酝酿成不可收拾的危机;但防控风险的动作,也会产生风险。这可能是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的。一些人单纯强调防控金融风险美好的一面,忽略了其近乎残酷的一面。就像吃药不可能完全避免副作用一样,对既有金融隐患的排查和清理,也会给一些企业造成困境。比如,6月中旬,中国银监会发文要求各家银行排查包括万达、海航集团、复兴等企业在内的数家企业授信及风险情况,消息尚未经官方渠道传播,万达集团就遭遇了“股债双杀”的困局。

主动排查释放金融风险,就是要以较小的代价博取较大的收益,换句话说,就是要牺牲局部利益换取整体安全。真正的赢家不但是要有战略远见,能够比别人对棋局的走势有更准确的预见和判断,还需要有超众的心理素质和精神准备。对每一颗棋子都非常心疼的人,必然会输掉全盘。真正的高手经常会把弃子求生、弃子求胜当成一种技巧,从而让棋局变得更加精彩。

系统性金融风险一般是沿债务链和产业链传递的。一个企业倒闭,往往会产生一连串的风险,特别是大型企业的破产,不但会给金融机构制造巨大的债务黑洞,还引发整个产业链的地震。以乐视网为例,尽管其在金融机构借款有股票做质押,但随着其股票暴跌,金融机构的损失已经不可避免。无论是股东、债主、供应商和员工,还是消费者和股民,都要为乐视的损失买单。

中国企业债务扩张型的发展模式,让激进型企业的资金链条变得非常脆弱,风险一旦发生,连修复的可能都没有。房地产企业对资金有着高度的依赖,一些房地产商财大气粗的背后,是巨额的负债。据相关统计,2016年三季度末A股127家上市房企总负债额达到4.48万亿元,创历史新高,平均资产负债率达到77.59%。负债率超过80%的房企有29家。刚刚因收购乐视和万达文旅项目大出风头的融创中国,是房地产业高负债的典型代表,其2016年的业绩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31日,融创中国累计发生借贷款项为1128亿元。若是将其2016年发行的100亿元永续债归至债务科目下,有券商估算,融创的净资产负债率将高达208%。房地产行业上下游关联到60多个行业,一旦发生风险,将对整个中国经济产生严重的影响。

要防控金融风险,就会导致某些企业融资更加困难,企业界应当做好为防控金融风险买单的准备。对于监管部门,在加强监管的同时,要制定差别化的政策,增加政策的弹性和灵活性,特别要防止因监管政策“一刀切”对企业造成误伤。比如,财政部印发的《关于坚决制止地方以政府购买服务名义违法违规融资的通知》(87号文),在5月底下发后,一些违法违规借政府购买服务建设的基础设施项目被叫停。其中包括,河北省围场县县城夜景亮化一期工程项目政府购买服务承接主体正式废标;淄博市周村区城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政府购买服务)也终止了项目采购。与此同时,受87号文影响,一些此前手续齐全且已开工的项目也被禁或不置可否,后续融资被银行等金融机构断掉,参与项目的企业苦不堪言。

金融和实体经济早已融合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发生金融风险,实体经济会陷入灾难;防控金融风险,实体经济也要付出代价。金融哭了,实体经济也笑不起来。

所有“刹车”式的监管,都会造成资金链的突然收紧,让企业猝不及防,并给企业和经济造成损失。保持政策长期平稳,让企业能够对市场趋势做出明确预判,才会防止“金融治病企业遭罪”的现象一再出现。

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结束的第二天,创业板开盘15分钟“闪崩”,全天下挫5.11%,A股3000多只股票中有540只跌停。市场的这种急剧调整,某种程度上有对未来预期的过度反应,但也印证了一个逻辑——加强金融监管,对于中国经济短期利空,但长期利好。站在未来考虑金融战略,立足于提升中国金融业的竞争力,而不是过度注重短期目标,这正是中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战略思维。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