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报》集团总裁、社长吴昀国:
“三十年一约”谋划 实体产业发展新路径
来源:中国企业报
七月流火,激情澎湃。
满怀丰收的向往,政企研各界齐聚人杰地灵、政通人和的中国城镇经济的领航者、中国企业家摇篮、中国实体经济样板、中国产业与资本对接典范、中国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榜样——江阴市,共举第十四届中国企业发展论坛(江阴峰会),共商合作共赢大计,携手打造战略新兴产业高地。
中国企业发展论坛至今已走过了14个年头,这14年来,举办了年度分论坛、区域分论坛、行业峰会、央地对话等几百场专题活动。2016年的金秋9月,《中国企业报》集团与江阴在京首度携手,并在蒋正华副委员长、陈金虎书记等领导的力促下,30家央企与30家江阴企业,以“国民共进”为主题举行了研讨,并结出了一些硕果,如落户江阴的和平玫瑰特色小镇、中石化易派客等。
今年是《中国企业报》创刊30年,30年前陈云同志为本报题词;今年还是江阴建市30年,30年前江阴撤县建市。历史的巧合,将我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今天,我们一同走进连续14年位列“全国百强县”之首的江阴,纵观产业链,横看园区群,看到“烈火”考验之后的江阴,依然呈现出超强的生命力。
在中国实体经济进入关键的转型时刻,很多投资者纷纷弃制造业等实体经济,或有迷失,但见江阴土地上,支撑区域繁荣的仍是实体经济。我们欣喜看到,实体经济对江阴经济贡献率仍保持在75%以上,40多家在沪、深或海外上市的江阴企业,让“江阴板块”闻名遐迩,这些不仅让我们看到江阴是制造业的热土,更让我们相信实体经济就是发展的“定海神针”。实体经济的强大内生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江阴是中国工业化信息化融合的典范区之一,是中国实体经济融入资本战略最成功的地区之一。
众所周知,中国民营企业平均存活期不足3年。江阴企业则与众不同,这里的转型升级重在提质增效,企业们立足本行志在做精做强。从原来的小作坊、乡镇企业,发展到如今的现代化制造企业,直至建立跨国集团,靠的就是脚踏实地。今天,我们看到的江阴实体经济群,犹如“无花果”,虽无“花香”,却硕果累累,虽在墙内默默开花,花香早却溢满院外。
为了助力江阴市的产业强市战略,我们组织召开本次峰会,希望通过社会各界的努力,探索一条新路。这条路,既要保持民营企业机制灵活、创新强、效率高,又有利于引进国企的雄厚资本,丰富的资源储备、先进的发展理念等,通过优势互补,发挥两者联合互助优势,形成合作共赢之路。这样做,既符合我们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也符合我们《中国企业报》创刊30年来为企业服务的办报宗旨,以及肩负企业与政府桥梁纽带的使命。
央企作为最有实力的企业群体,江阴作为中国民营企业最发达的地区,能促成二者的结合,必能产生无限的想象空间。今天,我们搭建这一渠道,就是希望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企业家,充分利用好这一平台,进一步推进央地的协同发展,找到新形势下民营经济与中央企业发展的新出路,为新旧产能转化,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推进,为全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出新路径,做出新贡献。
[本文根据吴昀国在第十四届中国企业发展论坛(江阴峰会)暨2017央企战略性新兴产业研讨会上发言整理,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