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工业新解: 传统品牌与新兴产业竞相迸发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钟文
C919大飞机的背后有“上海制造”的身影 |
上海货一度成为中国优质品牌的代名词。凤凰自行车、上海精钢表、蝴蝶牌缝纫机等商品都是那个时代的符号,且经久不衰。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各类产品百花齐放,各领风骚。在这一大背景下,上海货似乎已渐行渐远,甚至很难让人提及。
但是现在上海要改变了——“再战工业”,上海吹响了再出发的号角。上海市经信委主任陈鸣波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到2020年,上海基本建成一批参与全球性产业竞争、体现高端制造业与精准服务水平的产业集群和品牌园区。具体一点说,就是统筹推进60多个1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实施,并且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达到20%以上。
传统企业涅槃重生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拥有一辆凤凰自行车常常让人羡慕不已。凤凰自行车厂的前身是1897年由华人创建的同昌车行,如今,这家企业刚刚度过120周年生日。
作为中国自有品牌连续40年出口量第一的凤凰自行车,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一度陷入低谷。数据显示,1985年到1990年,凤凰自行车累计出口1325万辆,年平均出口量占全国自行车出口量的60%。到2009年萎缩到年出口量40多万辆。
处于转型中的凤凰自行车终于搭上了共享经济的快车。2017年5月6日, ofo与凤凰自行车签订大单,将在未来1年内协议采购500万辆自行车,其中100万辆将由凤凰自行车的海外营销网络投放海外市场。凤凰自行车也成为国内首个进军海外共享单车市场的制造企业。
“凤凰自行车搭上了共享出行的快车,未来着重模式创新,通过不断演变,获得更快发展。”凤凰自行车的母公司上海凤凰董事长王朝阳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如此表示。他说,2016年全年公司实现营收达6.3亿元,与2015年同期相比增长36.76%,全年外贸销量逾百万辆,其中七成以上是新车车型。
不仅是凤凰自行车,一大批上海老牌企业脱胎换骨,迸发勃勃生机。曾有着金星、凯歌、飞跃等著名品牌的上海仪电(集团)有限公司已成功转型为一家致力于智慧城市整体解决方案的提供商和运营商。集团下属成员企业180多家,其中控股企业153家(含3家上市公司),拥有22个生产基地,从业人员1.8万人。
今年以来,上海制造业新闻不断。5月5日,国产大飞机C919试飞成功,5月11日和26日,振华重工制造的青岛和厦门两大自动化码头运行,并接卸世界最大集装箱船,这些高新技术背后都有“上海制造”的身影。
再战工业意义非凡
“再战工业”对于上海有着不平凡的意义。
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上海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2956.9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5年同期增长6.7%,增速同比回落0.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7.35亿元,下降15.3%; 第二产业增加值3743.94亿元,下降3.3%;第三产业增加值9175.70亿元,增长11.6%。
业内人士表示,尽管第二增加值下降有调结构、去库存、去产能等多重因素影响,但对于上海这个工业重镇却意义非凡。他说,在世博会之后,随着大规模建设退潮,上海的经济增速曾一度慢于全国。从2015年开始,上海经济增速重新赶上了全国速度,其中第三产业功不可没。但第二产业的下降,让上海工业发展藏隐忧。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汤蕴懿也关注到了这一问题。他在《上海制造业“十三五”如何转型升级》调查报告中提到,第三产业上升与第二产业下降,既意味着上海服务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意味着上海要实现“十三五”规划中的“2020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力争保持在25%左右”的目标,难度加大。
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规律来看,包括东京、纽约、伦敦等大都市都经历了第三产业替代第二产业,即从制造业中心向服务业中心转变的发展过程。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对记者表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纽约、伦敦等大都市的金融以及服务业的冲击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制造业被赋予新的重任——制造业重新成为政府拉动经济增长、实现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就业的重要抓手。“上海再次力推工业就不难理解了。”宋清辉如此表示。
新兴产业成重点
事实上,在经历了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关于实体经济回归的呼声不绝于耳。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实体经济从来都是我国发展的根基,当务之急是加快转型升级,并强调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实体经济优化结构,不断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上海振兴实体经济的脚步正在加快。《中国企业报》记者注意到,去年1月颁布的《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围绕重点产业发展和整体能级提升,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等10个重点任务和10大工程,包括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智能制造工程等。
今年5月,上海市政府又推出了《关于创新驱动发展巩固提升实体经济能级的若干意见》,共六个部分50项措施。其中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0%以上,战略性新兴制造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5%左右。
陈鸣波对记者表示,按照50项措施,上海聚焦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形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装备、生物医药与高端医疗器械、新材料等千亿元以上产业集群。
事实上,上海“再战工业”已取得实质进展。数据显示,今年1至4月,工业规上总产值可比增长6.6%,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了较快增长,1至4月份可比增长6.5%,新能源汽车增长30.5%,新一代信息技术增长12.2%,新材料增长6.3%,节能环保、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都稳定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