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8版:消费电子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8版            消费电子
 

2017年6月13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智慧家庭上演全球抢夺战

长虹完成从战略到市场全线领跑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许意强

“目前,在长虹CHiQ电视Q5N、Q3R等产品上已经有专门的购买入口。同时,所有用户还可以在长虹商城直接购买这一解决方案,接下来包括家庭用户和企业用户都可以通过电信运营商、房地产开发商,甚至是传统的代理商等渠道购买”。

6月7日召开的CES亚洲展上,《中国企业报》记者从长虹集团了解到,其打造的智慧家庭解决方案已经全面上市销售。当天,长虹还向与会客商演示基于这一系统解决方案带来的“CHiQ-Life”智慧生活形态和体验,从产品的智能控制、家庭安全、大媒体、能源管理、健康等五大场景,勾勒出智慧生活的新场景。

长虹新战场

随着智慧家庭解决方案的率先上市销售,长虹开启了一个新战场。在长虹控股公司总经理李进看来,智慧家庭及业务应用方向市场化,不只是长虹智能战略转型的重要结果,也是公司实现从产品运营向“产品+服务”的用户运营转型的关键一步。

早在2013年,在公司董事长赵勇的主导下,长虹启动“智能化、网络化、协同化”的智能转型战略,首次提出将智慧家庭、智慧社区、智慧城市作为长虹未来发展的新增长点。随后长虹提出将不再是一家传统的家电制造商,而是要成为一家整合家电信息数据的解决方案商。

2015年,长虹首次发布“智慧社区下的智慧家庭解决方案”,提出基于互联网、面向物联网,凭借独创的IPP核心技术,构建集软件、硬件与商业模式一体化的新型解决方案。这成为长虹进军智慧家庭应用领域的里程碑事件,也进一步明确了长虹将沿着“智能终端—智慧家庭—智慧社区”的智能发展战略顺序演进。

此次率先在全球完成市场化销售的长虹智慧家庭解决方案,正是基于UP物联运营支撑平台,以用户为中心,通过IPP联接框架协议构建的开放“物+联”智慧家庭生态圈。长虹公司副总工程师阳丹透露,“围绕智慧家庭解决方案,长虹已经进入设备运营、数据运营和用户运营的新阶段,这将带给用户真正的智慧生活体验,而不是概念和趋势。”

商业新魅力

长虹智慧家庭解决方案市场化引爆的背后,则是早在两年前长虹便基于用户的工作、生活场景构建的一系列智能服务应用模块,包括“妥妥医”智慧健康、“购食汇”O2O社区生鲜、“家事帮”O2O家政增值,为智慧家庭解决方案的加速引爆奠定坚实的商业基础。

作为一家技术驱动型企业,长虹清醒地认识到,智慧家庭不是一款智能硬件,而是一项系统服务,涉及网络、设备以及大量的第三方服务商,更涉及到产业链生态圈的重新打造,以及产业协同、利益分配等相关机制的建立和完善。面对这一错综复杂的产业局面,长虹以用户需求倒逼企业内部转型和外部扩张速度,率先通过智慧家庭解决方案的市场化引爆。

目前,长虹已构建从运营商、房地产开发商、代理商到电商平台的全渠道体系,已经覆盖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并通过与浙江佳源物业的合作,引进全国前20强房地产公司资源,促进社区房地产系统与产品落地推广。同时长虹还在浙江、四川、重庆、安徽等多个省市推进代理商公开招商,这既是加速智慧家庭的市场化落地,同时也在倒逼长虹智慧家庭平台的完善和提升。

长虹智慧家庭产品经理杨家鹏则透露,“未来3年,长虹还将重点聚焦安防、智能音响、电子猫眼、智能门锁、智能手环等智能产品的研发,发挥在家电、电子、元器件等智能制造的能力,实现长虹制造产业升级的同时,加速推动从卖产品向卖方案、卖服务的转型”。

中国新跑道

杨家鹏分析,随着家电、汽车等产品的智能化,产品功能越来越多、越来越炫,但有很多功能用户使用频次极低,还有些功能增加了老人和小孩的使用难度。“经过诸多智慧家庭解决方案和应用方向的实践,长虹发现,智能控制、安全、大媒体、能源、健康是家庭用户最需要的,使用频次最多的五个领域,具备了全面市场化的条件。”

与当前市场上众多的智慧家庭解决方案多停留在设计阶段不同,长虹智慧家庭解决方案有清晰的业务服务模式和商业运营模式,构建了智慧家庭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合作的商业模式。与智能家电一样,智慧家庭解决方案可以在全国进行规模化销售,推动我国物联网产业的规模化商用。

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以技术为支撑,以平台为驱动,以产业链资源整合能力为依托,长虹率先打造的全球首个开放的物联运营支撑平台UP,实现智能硬件、O2O服务等用户行为数据的采集、分析并反向完善智能硬件和O2O服务。

随着长虹智慧家庭解决方案的市场化落地,这不只是引爆一场全球化的新战役,加速长虹构建“物与联”的产业生态和闭环,还开启一条属于中国企业自主驱动和全面领跑的新跑道,推动以长虹为代表的中国企业抢夺物联网时代商业竞争主动权。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