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0版: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0版            综合
 

2017年6月6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百年开滦文化软实力 助推企业转型发展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王波

“企业转型,文化先行”。企业能不能成功转型,离不开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的适应,进而支撑企业改革发展目标,成为与发展战略相匹配的执行系统。百年开滦在推进企业转型过程中,要努力构建与现代企业制度、转型发展战略、市场经济形势相适应的开放文化、变革文化、市场文化、法制文化和创新文化,形成具有开滦特色的底蕴深厚、科学严谨、与时俱进的新型企业文化体系,把文化的软实力打造成推动企业转型发展的硬支撑。

用变革文化为企业转型发展提供支持力。未来的市场,属于勇于变革的企业。只有勇于变革,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潮流。转变发展思路,变革发展模式是必然的选择。为此,开滦在转型发展中,从单纯的挖煤、洗煤,延伸到煤化工、现代物流、装备制造、文化旅游、新材料新能源等多种业态综合发展,形成了体现开滦特色的六大转型模式。企业文化包含在企业发展战略、发展模式之中,企业文化必须随着战略调整而变革。通过组织开展全员大讨论活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形成共识和价值观;举办中层以上领导人员培训班,由企业一把手亲自授课讲企业发展战略,统一思想;调整形成“合作制胜、共同发展”的发展理念,“诚信第一、合作共赢”的营销理念等,凝聚了全体干部、员工的思想和意志,增强了对转型发展的认同感,形成了强大的文化执行力,为推动发展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

用主体文化为企业转型发展提供控制力。每个企业都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质。随着战略的推进,开滦形成了河北、内蒙古、山西、新疆及海外等发展区域。如何实现主体文化的统领、多种文化的融合、文化品牌的传播非常重要。为此,要从努力打造开滦主体文化这一金字招牌入手,为企业转型发展提供控制力。一是明确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即:铸魂、立道、固本、塑型、聚力,铸企业“特别能战斗”精神之魂,立科学发展经营之道,固精细管理基础之本,塑国有大企业公众品牌之形,聚全员攻坚克难之力。二是坚持文化建设“五个统一”的原则,即:企业精神、企业宗旨、核心价值观、目标愿景、VI标识的统一。“五个统一”原则不是整齐划一、死水一潭,而是在主体文化大框架下,积极鼓励基层、新建、外埠、代管等企业建设个性文化、特色文化、创新文化,形成“主干突出、枝繁叶茂”的文化体系,从而实现遵循与创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用制度文化为企业转型发展提供执行力。强大的执行力是推动企业转型发展的稳固基石。企业文化是在企业管理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管理的最高层次。提高执行力,既要靠企业文化自觉性,也要靠管理制度的强制性,二者应该并存和互相补充。在企业转型发展中,要持续推进企业精神、管理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以文化的力量强化执行力建设。一是倡导高效执行的文化氛围。引导各级管理人员贯彻“说了算、定了干,落实责任抓兑现”的执行理念。二是强化目标和责任的落实。按照发展战略确定发展规划、年度计划,年度目标和重点工作以项目管理的方式,把责任落实到各级管理人员,强化检查督导。三是正激励与负激励并重,奖优罚劣。通过年度绩效考评,干得好的给予表扬、嘉奖、提职重用,业绩平平、工作长期打不开局面的给予处罚,直至降职免职。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的有机结合,有力地提高了各级领导人员和广大员工的执行力,为企业转型发展提供了思想和制度保证。

用创新文化为企业转型发展提供驱动力。企业转型,本身是改革,是创新。只有创新,转型步子才能加快,才能增添动力与活力。要努力打造创新文化,营造浓厚的管理和技术创新氛围,建设创新型企业。一是在管理创新上,形成了以RMDC现场管理、市场化精细管理、安全文化管理为平台,以准军事化职业行为训练为保障系统的“三加一”企业管理新模式。二是在技术创新上,形成了以研发投入为保障,以产学研相结合体系为平台,以组建技术研发领军团队为载体,以突破关键技术为重点的技术创新模式。通过管理和技术创新,涌现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管理技术创新成果。

用文化产业扩大开滦企业文化的影响力。作为中国洋务运动最早的民族工业企业之一,开滦拥有许多珍贵的文化遗迹和文献。企业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精神,充分挖掘和利用宝贵的文化遗产,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以开滦国家矿山公园为核心,建设中国北方近代工业博览园、老唐山风情小镇、现代矿山工业示范园,打造世界一流的矿山文化园区。通过弘扬企业光辉历史,一方面形成全体员工热爱企业、建设企业的强大凝聚力;另一方面将开滦丰富的文化底蕴、开滦职工特别能战斗精神等文化元素向社会传播,扩大开滦的社会影响力,尽国有大企业的社会之责。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