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5版: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5版            评论
 

2017年6月6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警惕“假环保”

来源:中国企业报  

(上接第一版)如果更严苛一些,还应当比较产品从生产到使用,再到报废回收全过程中产生的污染。比如,电动汽车的电池在制造环节就会产生大量的污染,回收处理至今还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由于人类过去的狭隘和贪婪,在算环境账的时候,往往不是算总账,而是打自己的小算盘。发达国家会想方设法把自己的污染转移到欠发达国家;大城市总是想把污染转移到郊区和农村,比如,电动汽车就是把原本城市里的尾气污染,变成了周边发电厂的污染。这个过程中,总污染并没有减少,只是污染地域发生了转移。其最后的结果是,当聚集在郊区的污染累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又反过来向城市转移和扩散。

只看现象、不分析本质的浅层环保观在生活中广泛存在,并把人们引向一个又一个环保误区。民众平常所认为的某些环保行为,往往是“伪环保”或“假环保”,甚至很有可能是破坏环保的。比如,尽管发达国家都在大量使用木家具、木建筑,许多中国民众却固执地认为,使用木材不环保。和水泥、钢铁、塑料等主要建材相比,木材是唯一的可再生资源,并且木制品在废弃后也可以完全分解掉,可以算是“最完美”的建材。据统计,中国每年因新建、拆除、装修等产生的建筑垃圾约为15.5亿—24亿吨,堆放这些垃圾每年要消耗大约20万亩土地。如果中国也大量使用木材,建筑垃圾问题就不会这么严重。

只看表象不重实质的环保观念一旦扩散到监管领域中,所产生的危害就会更大。比如,衡量一个锅炉是否环保,唯一的标准应当是检测其污染气体排放量是否达标。但一些地区在实际操作中,却把用什么燃料当做整改标准,要求所有锅炉都必须烧油、烧气。一些木材加工企业原本用剩余的边角料和木屑做燃料,不但污染气体排放指标比燃气锅炉更好,而且是废物利用,节约成本,同时减少了固体污染物的排放。只管过程不问结果的“懒政式”环保监管,不但给企业制造了麻烦,同时也会造成更严重的污染,其最大坏处是让企业对环保产生了对立和排斥情绪。

环保监管既要讲原则,也要讲道理。明明排放达标,却还非得让企业进行改造,就是不讲道理。朝令夕改,随意修改提高环保标准则是另外一种不讲道理。在环保治理中,普遍存在着时间表和线路图不清晰的问题。往往是先制定一个比较低的标准,但一看污染治理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就马上提高标准。结果造成一些企业刚刚完成环保升级改造,甚至是还没有完工,新的标准就又来了,又不达标了,还得按新标准重新改造。折腾不说,还让企业元气大伤,一些本来家底就不厚的企业,也许就会“死”在环保升级的路上。

环保升级是为了民众的利益,为了国家的利益,当然也是为了企业的利益。这个过程中,不能置企业利益于不顾,简单采取一刀切或随意加码的粗暴作法。而是要在标准制定中采取更加科学、透明的方法,明确规定新标准在多长时间内不变,下一次会升级什么标准, 让企业心里有底,并能够制定相应预案和对策。

环境问题关系到人类的共同命运。在环保方面不能算一个企业、一个区域的小账,而是必须算整个产业链条、整个民族,甚至是全人类的大账。只有透过表面现象深挖本质,才能抓到问题的关键,才是真环保。否则,很可能是以环保的名义和心愿,实质却做了破坏环保的事情。那就是伪环保或假环保。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