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4版:中国招商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4版            中国招商
 

2017年5月16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对接京津冀协同版图 新区创新体制破解壁垒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汪晓东

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背景下,津冀各地在迎来首都疏解出的大量产业红利同时,更多的是得益于当地园区企业升级,产业日益集聚化为目的的体制机制创新。

专家指出,随着雄安新区提出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以体制、机制打造创新发展高地等目标的提出,京津冀辐射范围内的园区将对标雄安新区,实现新一轮创新发展。

以园区升级

吸引京津产业

“今年是把京津冀协同发展推进到更快速度、更高层次的关键年,渤海新区经过三年的积极研究筹划,已经具备了更广更深承接服务京津协同发展的软硬件条件。”沧州渤海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张国栋表示,依托功能园区,渤海新区积极融入协同发展大局,全力承接服务京津,取得了初步成效。

处在京津冀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的桥头堡位置,渤海新区近年来重点打造的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现代物流、电力能源四大主导产业,现已汇聚神华集团、华润集团、中国一重、中海油等一批大型企业集团入驻。

张国栋告诉记者,为更好地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和非首都功能疏解,更好实现与京津央企和大型国有企业的对接合作,渤海新区依托“九大功能园区”,创新举措,精准招商,积极通过升级转移的方式承接京津外迁项目。

据了解,河北保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去年与中关村联合打造了12.4万平方米的中关村创新基地。签约入驻企业13家,包括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高端聚集效应初步显现。

目前,已与中关村达成协议,将共同打造“中德智造产业园”。未来,产业园将引入国际先进的“德国工业4.0”代表性企业,承接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和基地企业的发展需求和溢出企业以及京津两地疏解产业转移、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项目。

探索“总部在京津,

生产在新区 ”模式

在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版图中,一个最大的问题是,虽然京津地区是经济发展的高地,拥有深厚的新兴产业基础,但由于土地、空间、人力等生产要素成本增加,其生产制造环节继续扩大受到了诸多限制。一方面要外迁,另一方面又要升级,双重压力叠加于企业。

为了引导新兴产业向新区外溢,聚焦京津产业外迁升级,渤海新区积极探索“总部在京津,生产在新区 ”的模式,促成入园企业在新区扩大生产,建设生产基地。

根据产业的发展阶段,深入研究《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和天津市相关产业政策,突出渤海新区优势,承接了一批京津需要疏解、搬迁、新建的重大产业项目,并引导其以搬迁为契机,把握市场导向,利用国内外先进技术,进行升级改造。

张国栋介绍,依托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渤海新区新材料园,加强新材料行业的招商力度,坚持“短链建链、缺链补链”,贯通产业上下游,完善产业配套,打造华北地区新材料产业基地。

眼下,渤海新区依托北京科创园、微电子产业园、中捷高新区重点培育信息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形成两大产业相互促进,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

值得一提的是,渤海新区重点建设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园,3年内将引进企业100家,形成千亿元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以此为基础发展大健康产业,关注医疗器械、保健品等高附加值行业。

业内专家指出,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向更高层级迈进,必须致力于改革创新,拿出更大的勇气,推动跨区域改革创新政策出台,推动协同发展多点开花,在更深的层面,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打造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升级版。

比如,在京津高校院所的合作向纵深拓展,加速聚集各类创新要素。同时,围绕航空航天、文化创意、海洋经济、融资租赁、跨境电商等聚集京津冀高端创新资源上做足文章,打造特色产业聚集区。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