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融合促进 民用领域创新发展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刘兴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军民融合发展。2015年,军民融合发展首次上升为国家战略,旨在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融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通过军民深度融合,一方面可以吸引更多资源进入国防安全领域,解决军工资产效率问题,促进军工产业升级,加快武器装备升级换代;另一方面也可以形成统一的国家科技体系,促进国防科技创新向民用领域扩散转移,加快民用领域创新发展。
世界科技发展史表明,国防科技创新外溢在加快民用领域创新发展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通常来说,一国国防工业往往集中了大量前沿技术、知识、资金等资源,整体技术水平相对高于民用工业,存在明显的技术优势,通过向民用领域转化,可以产生溢出效应,从而促进民用创新发展。美国是全球军民融合发展的成功典范,其国防科技成果民用化比率高达80%;最早诞生于国防领域的超级计算机、互联网、GPS、纳米技术、汽车燃料电池等,都被成功转移应用到了民用领域。西欧国家国防科技成果民用转化率也在50%—60%,而我国转化率不到20%,科技创新成果“军转民”尚有很大潜力可挖。政府应为民用领域转化利用国防科技创新成果创造便利化条件,持续提升国防科技民用转化率。
民用领域企业也应积极对接国防科技创新成果的商业化转移应用。我国国防工业领域有不少可转为民用的创新成果,民用领域企业应积极主动了解国防工业技术发展趋势与成果储备情况,在产品创新中引入已有的军民通用型国防科技创新成果,这一方面可以加快企业创新发展步伐,另一方面也可以节省企业创新投入。尤其是国有企业,更应该在国防科技成果的“军转民”应用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事实上,我国已经在民用领域成功嫁接国防科技创新成果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我国“两弹一星”、载人航天、高性能计算机等重大国防科技工程,都形成了大量科技创新成果,其中不少尖端成果已经成功应用到民用领域,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显著溢出效应;民用空调的环形出风、离子送风技术,都是来自国防科技创新成果的转移;北斗卫星导航技术,也已经在各类民用运输设备产品中广泛加载;大功率微波照射技术,正在与城市垃圾处理相结合。这些成功案例,为进一步深化国防科技创新成果的商业化利用积累了丰富经验。
(相关报道详见G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