扼住新三板ST公司大增的势头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曹中铭
王利博制图 |
继4月27日鸿田股份等5家新三板挂牌公司股票转让被实行风险警示后,28日又有新鲜传媒等13家加入其中,这也意味着新三板ST公司数量又步入新的“台阶”。越来越多的新三板公司被ST,应该引起监管部门的重视,更须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应对。
截至5月5日,新三板挂牌公司已达11123家,据笔者粗略统计,截至5月3日,被实行风险警示的ST公司达到44家,其中既包括基础层的挂牌公司,也包括创新层的挂牌公司。只不过,相对于创新层而言,基础层公司被ST的占据绝对的比例。44家被ST公司在所有新三板公司中的占比虽然只有0.4%,但需要注意的是,企业挂牌新三板放开时间是在2013年年底。也就是说,这44家ST公司,基本上都是近三年挂牌的。
此前,新三板挂牌公司实际上只局限于中关村科技园区、天津滨海、武汉东湖以及上海张江等试点园区的非上市公司,截至2013年年末,挂牌公司不过356家,但试点放开后即迎来迅猛发展,如今规模早已突破万家。在此背景下,新三板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
相对于沪深市场挂牌上市公司的核准制而言,新三板实行的是“注册制”,而最重要的特点即是门槛低,这亦是其短短三年时间挂牌企业能够突破万家的根本原因。但企业一窝蜂式的挂牌,无形中难免出现鱼龙混杂的局面,这从其基础层与创新层的企业分布也能够找到答案。如在11123家企业中,基础层的企业达到10175家,而创新层企业不过941家。
新三板虽然是非上市公司挂牌的场所,但质地好一点的企业都有意通过IPO或被并购的方式跻身于沪深股市。另一方面,新三板挂牌公司中虽然不乏运作规范的进取型企业,但“自暴自弃”的同样不少见。比如股转系统发布的公告显示,截至4月28日,有559家挂牌公司未能如期披露2016年报,因而遭到暂停股票转让的处罚。如果其中存在创新层的公司,也有可能被调整至基础层甚至是强制摘牌。此外,近几年来,新三板挂牌公司还频频出现主动摘牌的现象。
根据《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业务规则(试行)》的规定,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的财务会计报告被出具否定意见或者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期末净资产为负值;或者存在全国股份转让系统公司规定的其他情形的,挂牌公司股票转让将会被实行风险警示。事实上,被ST公司主要以前两种情形居多,如此格局也说明,新三板挂牌企业质量存在参差不齐的一面。这是新三板迅猛发展的必然,亦是新三板挂牌门槛太低的必然。
其实,像上述18家新三板公司股票转让被实行风险警示,主要原因在于其中的绝大多数公司2016年度经审计的期末净资产为负值。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挂牌新三板时间的增长,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新三板公司被ST,而这是由于新三板挂牌公司整体质量不高的一大必然。
新三板的发展正越来越受到高层的重视。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就首次提及新三板 “完善主板市场基础性制度,积极发展创业板、新三板”的表述,客观上将新三板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而证券法修订草案则开始为新三板“正名”。如证券法修订草案二审稿增加了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原则规定,将证券交易场所划分为证券交易所、国务院批准的其他全国性证券交易场所(新三板)和按照国务院规定设立的区域性股权市场三个层次。这一切都预示着,新三板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尽管如此,基于新三板所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还需要从多方面下功夫。如增强新三板对于挂牌企业的吸引力。新三板挂牌企业虽然众多,但吸引力不足却也是不争的事实,挂牌公司都向往主板以及成交不活跃即是最好的证明。再如,应建立新三板畅通的退出机制。沪深市场上市难退市更难常常遭到诟病,本质上与其退市制度僵硬、可操作性不强密切相关。新三板如果能将那些质地差、成长潜力不足的企业“清理出门”,那么对于提升新三板公司整体质量与吸引力将大有裨益。此外,在强化新三板监管的背景下,应提升新三板的准入门槛。目前的新三板已不需要大幅提升规模效应了,对于挂牌新三板的公司,对其净资产、盈利能力、资产规模、公司治理等设置考核条件的时机已经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