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6版:产业公司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6版            产业公司
 

2017年4月25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电商打响新零售攻坚战 六个环节成竞争关键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郑翔宇

王利博制图

近日,京东集团创始人刘强东公开宣布,未来五年京东将在全国开设超过100万家京东便利店,其中一半将在农村。随后在杭州举办的天猫电器相关峰会上,天猫电器美家事业组总裁印井也发布了天猫电器城2017年新战略,提到要在今年推出10万家数字化门店,三年内孵化5个百亿的新兴行业。电商平台强攻线下的势头甚显活跃,线下大战蓄势待发。

互联网时代已经进入下半场,不管是马云口中的“新零售”还是刘强东眼中的“新通路”,来自线上的主攻手们将在线下一决胜负,而2017年也注定是这场新零售攻坚战的关键时期。相关专家认为,源头、销地、平台、社群、物流、数据这六大方面是企业竞争关键。

线上增速放缓

反攻线下市场

自京东新通路事业部成立起,刘强东就已做好了打“线下”这场硬仗的打算。京东新通路事业部经营战略部总经理吴双喜向《中国企业报》记者解释道,京东新通路做的事情简单来说可以概括为:让品牌商有能力把产品下沉到低线城市,让那些中小门店的货柜上,能够陈列出有品质、有品牌的商品。而京东新通路事业部也一直专注于打造B2B领域新渠道。

此次布局百万便利店并不是京东第一次出手。早在2016年8月,京东就曾花费43.1亿元战略入股永辉超市。随后,京东悄无声息的在全国各地县级城市开设了超过1700家“京东帮服务店”。2017年2月28日,京东再次对外宣布,京东家电专卖店计划开店超过一万家。而此次“京东百万便利店”计划则是京东布局线下的新延伸。

反攻线下,并非京东的专利,阿里已携手银泰、苏宁、三江购物、百联四大盟友完美搭建了“江浙沪”新零售版图。

阿里2016年财报显示,在2016年阿里巴巴整体交易额为3.09万亿,同比增长仅为26.5%,较上个财年打了对折,尤其是淘宝增长遭遇滑坡,天猫同比增长也下降到了43.4%,其核心电商业务增速持续放缓。难怪马云不止一次的感慨“纯电商时代很快会结束”。

自2016年10月马云在云栖大会上提出“新零售”概念开始,同年11月份阿里子公司花费约21.5亿元收购三江购物32%的股份。而作为三江购物全资子公司,浙江浙海华地的盒马鲜生项目如今成为最炙手可热的“新零售”模板。截至目前,盒马鲜生已在全国开设了8家门店,据公开数据显示,上海金桥店每日线上订单数量达4000单,线上串联线下,毛利在20%上下。

有业内分析师认为,线上增速越来越快,跑到峰值后必然趋缓反弹。目前,电商巨头手握海量的数据资源和先进技术,对“人、货、场”进行重构,线上线下场景勾连,线上反攻线下已经充分具备技术、时间等各维度的优势。

消费模式生变

线上线下关系重构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4.5%在线下,线上仅为15.5%,线下仍为国内零售业的主要渠道,尤其是遍布全国的中小便利店。

4月14日,刘强东再次明确京东百万便利店计划的真正用意,“京东百万便利店主要解决的是购物并不‘方便’的地区消费者的两大痛点:一是价格高,二是付出高价后还是假冒伪劣商品!”

据吴双喜看来,中国的消费模式正在发生着转变,开始由温饱型向审美型、必需型向便利型、实物型向精神型转型。传统线下商店与电商之间有着分歧但又殊途同归。中小门店自身已经意识到其运营中需要解决和改善的问题,其中包括产品同质化严重、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假冒伪劣猖獗、供货系统混乱等等,而与电商的结合几乎可以完美解决传统线下商店的不足。

此前,凯度零售咨询发布的《2016年中国快速消费品互联网B2B市场报告》显示,目前中国快速消费品市场中传统通路拥有约680万家社区小店,并且正在加速投入互联网的怀抱。

“人口红利已接近尾声,伴随着人口基数的逐渐增长,电商交易额增速放缓是必然趋势。当然,这也是一个过程,新零售时代下,消费升级倒逼企业变革,简单的线上线下关系不足以应对消费升级带来的冲击。生产端的加速升级、供应链的加速洗牌、销售端的加速迭代,都将成为必然趋势。”一位长期从事新零售业务服务的业内专家对记者说。

北京源码资本投资有限公司投资部执行董事常凯斯曾指出,电商虽然发展迅猛,但仍只占社会总零售额的10%左右,绝大部分的流量和消费仍然在线下。未来的门店将会从以售卖为中心逐渐转为以流量运营为中心,而销售端将会线上线下一体化。

关于这场线下之战,上述业内专家向记者分析,“面对‘新通路’、‘新零售’的窗口期,企业布局将会围绕源头、销地、平台、社群、物流、数据这六大方面展开竞争,只有成功卡位,才能掌握好新零售之战的节奏。”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