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2版:重磅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2版            重磅
 

2017年4月25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选准发展新方位 推动可持续发展

来源:中国企业报  

(上接第一版)我们要对传统产业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努力吸收全球先进生产要素,尤其是吸收先进的人力资本、知识资本和技术资本,积极构建面向绿色消费的全球产业链;要通过绿色制造关键工艺和装备的创新应用,制定一批绿色关键工艺标准,提升重大装备自主保障能力,形成绿色制造的技术体系和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开展绿色制造的共性技术、绿色设计技术、绿色生产工艺技术、绿色回收处理与再制造技术等研究,实施具有示范作用的绿色制造应用工程,为跨越绿色贸易壁垒和培育新兴产业提供关键技术支撑;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协作,以供应链延伸为纽带,组建产业创新联合体,推进绿色制造的系统化集成化发展。中国建材集团通过大力推进水泥、玻璃等传统建材领域的创新,发展新型建材、新型房屋和新能源材料,已经形成了一个兼具制造、产品、服务、供应和厂区于一体的绿色制造体系,倾力打造的绿色小镇受到全球用户的喜爱,这些成功经验和先进做法非常值得广大企业学习借鉴。

二、努力将可持续发展贯彻到对外投资建设当中

从2015年开始,中国成为资本净输出国,2016年累计实现对外投资1700多亿美元,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加快,中国企业的行为越来越具有全球性影响。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中国首倡的“一带一路”倡议,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受益的重要国际公共产品。3年多来得到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参与和响应,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合作协议。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企业已经在多个沿线国家(36个)累计投入242亿美元,为东道国创造了大量税收和就业岗位。“一带一路”不仅仅要解决中国自身发展的问题,更是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进一步扩大开放,推动国际间新型的发展合作,纠正世界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发展战略。由于沿线国家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难度非常大。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在对外投资尤其是“一带一路”建设中坚持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用最大的诚意与努力造福沿线各国人民。一方面要坚持理性投资,避免贸然突进,选择有意义、有利润、可持续的投资项目循序渐进,稳步发展;另一方面,要将绿色发展的理念扩展到国际市场,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等示范项目,加强绿色低碳技术、装备与产业等方面合作,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和担当,推动沿线国家提升可持续发展水平。

三、持续深入推进结构调整

结构性失衡是当前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产能过剩是这一问题方面的突出表现。采取资产重组、产权转让、关闭破产等方式对过剩产能予以处置,是当前结构调整的迫切任务。2016年,我国提前超额完成全年压减粗钢产能4500万吨、退出煤炭产能2.5亿吨以上的任务目标。宝钢、武钢实施联合重组成立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打造钢铁领域世界级的技术创新、产业投资和资本运营平台;一批违法违规、落后产能依法关闭退出;违法违规建设生产、超能力生产得到有效遏制;钢铁煤炭行业生产经营状况整体好转。2017年是深化结构调整的关键之年,化解产能过剩的任务比上年更加艰巨,广大企业必须认清形势的严峻性和紧迫性,要充分认识化解产能过剩是优化产业结构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严格项目管理,依法依规全面清理违规在建和建成项目;切实落实好新环保法,加大环保设施投入;加速淘汰能耗水平高、污染排放量大、产品附加值低的落后产能;用自身的实际行动推动行业发展环境持续向好。

四、主动适应和把握新规则

“十三五”规划将绿色发展作为指导全局发展的一个重要理念,政府相关部门制定了工业绿色发展规划、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生产责任延伸制度等一系列加快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越来越细、越来越实。2015年12月,气候变化巴黎大会达成《巴黎协定》,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安排,将加速世界经济向低碳转型,也将使我国经济转型更加紧迫。企业必须主动把握不断出台的国际国内绿色发展新规则,要积极联合社会各界的力量,针对重点难点环节组织技术攻关,在新性能新标准实施的过程中积极发挥作用。中兴通讯以精益生产为基础、绿色制造为手段,积极改造能耗大、环境不友好型生产模式,在产业链关键环节主动提升标准,为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兵器工业集团积极推广绿色产品,建设企业绿色示范工厂、试点绿色工业园区,构建了立体化的绿色标准体系。广大企业应该以他们为榜样,努力加强相关基础领域的研发积累,在新规则、新规范的变化过程中抢抓主动权。

实现可持续发展既是我们的理想和追求,也是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途径和抓手。我们期待更多的中国企业牢固树立和贯彻新的发展理念,切实承担起主体责任,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在可持续发展中贡献中国智慧,展现中国力量,与世界各国企业共同努力,不断将世界可持续发展事业推上新的台阶。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