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鲲一号” “探路”商业航天全新模式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石岩
王利博制图 |
近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自主研制的首颗卫星“天鲲一号”腾空而起,标志着旨在推动“虹云工程”的发射计划启动,这也打响了航天科工商业航天之役的关键一枪。命名为“天鲲一号”的背后:不单单指向某项技术验证,而是成为航天科工“虹云工程”乃至整个商业航天大局的投石探路者。
有业内人士就指出,“天鲲一号”的成功发射,说明航天科工不仅具备独立自主研制各类典型空间飞行器及平台的能力,还将把这项能力运用到种种商业航天发射之中。
“虹云工程”的
“先行者”
布局“天鲲一号”,早在2014年伊始。彼时,卫星效用已然明朗:主要用于遥感、通信和高功能密度通用卫星平台技术验证试验。
这项关乎航天科工商业航天战略大局的任务,被交给了它旗下的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第二研究院。二院是空天防御技术总体研究院,是我国最重要的空天防御武器装备研制生产基地,通过装备的研制,二院积累了进军空间工程领域的技术基础。
磨砺三年,成功发射,也为“虹云工程”提供了一种技术上的可行性。
而“虹云工程”则脱胎于航天科工早先提出的“福星计划”,该计划致力于构建一个星载宽带全球移动互联网络。其可以一改传统基站难以克服的弊端,组网运行的卫星可以轻易实现信号覆盖。为此,航天科工需要发射一批数量可观的低轨小卫星,来搭建全球范围内的天基互联网络。
据悉,“天鲲一号”为这批数量可观的小卫星提供了一个可供依赖的卫星平台。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二院空间总体部副主任贝超解释说,“天鲲一号”走模块化设计路径,搭建的是一个通用化的小卫星平台。这个小平台可以在短时期内完成集成、测试、发射和应用,这无疑贴合了商业航天“快速集成”的要义。
按照项目规划,“虹云工程”将发射156颗卫星,它们在距离地面1000公里的轨道上组网运行,基本实现覆盖全球的宽带互联网接入。“小卫星”“低轨”“宽带”的组合设置,正是为了契合商业性的发展需求。
可以说,“天鲲一号”为三步走计划扮演着“探路者”角色,目的是为后续计划的如期、有序开展趟出一条可行性路径。 (下转G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