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39版:中国招商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39版            中国招商
 

2017年3月14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园区借“一带一路”练足内功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洪鸿

河北省平乡县自行车工业园区生产的童车,借助“一带一路”倡议,抢滩海外市场。

“一带一路”的推进,为产业园区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但同时也是挑战。产业园区如何能够在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国际化大舞台上谋求自身发展?园区又该如何提升深度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竞争之中?

倒逼园区创新

加大力度

河南省安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副主任王延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中认为,随着“一带一路”推进,安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将精准把握、积极适应和引领新常态,重点发展高端新兴产业,描绘创新、转型、升级新蓝图。

王延介绍说,安阳上古历史上一度有着古丝路东方起点的美誉,如今正在打造安阳经济升级版,建设中原经济区区域性中心强市,在“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中,示范区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与西部和中亚国家经济互动,文明互鉴,借势推出安阳市拥有的以世界文化遗产——殷墟为代表的一系列强势文化资源,实现借风扬帆的突破性发展。

2015年10月,安阳市与加拿大德鲁蒙市签署《建立国际经济合作伙伴城市协议书》。目前,园区内的安阳职业技术学院已与加拿大两所航校签订了航空项目合作协议。

为了积极响应“一带一路”,依托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与中亚五国开展广泛的合作,推动科技交流与合作,建立了中德医疗科技产业园。

同时,还鼓励园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制定了专项奖励办法,对参与国际项目合作和产品展览的,给予财政补贴。中航御铭蓝光科技在美国硅谷设立了办事处,探索了国外孵化、国内加速转化的国际科技合作模式。通用国际公司建立了豫北跨境电商产业园,Google豫北体验中心、世界工厂网等29家电商企业已经入驻。

王延认为,园区国际间合作是否具有生命力,是否能够抓住“一带一路”开放机遇,自身管理体制、发展环境等的影响举足轻重。从现有园区发展经验看,那些比较好地理顺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可以更大程度地发挥企业的自主性、能动性,在管理体制上高效、透明、规范的园区,就能够实现更好发展。对接“一带一路”对园区的管理体制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关键是应按照国家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简政放权的要求,切实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要把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落到实处,坚持放管结合、强化事中事后监管能力,加快适应国际投资贸易规则,构建法治、规范、透明的营商环境。

园区亟待提升

国际竞争能力

“打造国家向西开放的战略平台是国家赋予兰州新区的重要定位,开发建设5年来,兰州新区始终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前行。新时期,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深入推进,为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的兰州新区打造向西开放战略平台的征程注入了强劲动力。”3月7日,兰州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王慧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说。

在加快推进综合保税区建设的同时,“十三五”时期,兰州新区争取设立中国(兰州)自由贸易园区。以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行政文化中心、区域中心服务园区(不包括东南片区)、科教研发中心园区、机场东物流产业园区、机场北物流园区、石化产业园区、装备制造产业园区为依托,设立自由贸易园区,把中国(兰州)自由贸易园区打造成为内陆西北地区的经济增长极、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平台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战略支点。

兰州新区还将争取设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领事馆、经贸办事处。在兰州新区划出适当区域,会同省外事办争取外交部支持,邀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兰州新区设立领事馆,与沿线国家、地区互设经贸办事处,开展签证办理等业务,促进与沿线国家的经济、贸易、文化、科技交流,互通有无,互利合作,为兰州新区乃至全省向西开放提供服务。

此外,兰州新区建立了专家咨询指导机制,聘请一批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组成专家咨询组,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为兰州新区“一带一路”建设工作提供咨询指导和政策建议。

通过一系列举措,兰州新区力争到2020年,初步形成与中西亚、南亚和欧洲国家、地区在产业投资、商贸物流、人文交流等重点领域的开放合作基础框架,实现兰州新区对内对外公路畅通、铁路连通、航线广通;贸易合作不断扩大,对外贸易依存度、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额逐步提升;企业“走出去”与“引进来”初见成效,产业合作框架初步形成;科技教育、文化旅游合作交流日益频繁,对外人员往来更加密切;进出口总额超过30亿美元,年均增幅100%以上。

王慧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为新区发展带来了更加宽松的制度环境、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更为有力的要素支撑,使新区能够在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国际化大舞台上谋求自身发展。这是机遇,也是挑战。在全球化背景下,园区必须提升深度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竞争的能力,加快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营商环境和管理体制,在区域协同发展的战略格局下构建核心优势、共谋合作发展。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