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44版:看安徽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44版            看安徽
 

2017年3月10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合肥经开区以改革意识培育新动能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张晓梅 / 李长龙 张骅

联想研发中心

“十三五”地区生产总值目标是1500亿,2016年总量要达到900亿,其中增量48亿;2017年总量将增加到1100亿,增量160亿……在合肥经开区经贸局局长张露的办公室内,贴着醒目的经济发展分解指标一览表,有些指标详细到增量投资所需利用地面积。

“合肥经开区作为中部老牌的工业经济主战场,经济结构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是新一轮发展的关键。”在该区管委会主任杨伟看来,经济下行压力下,合肥经开区要培育新一轮发展动能,还要加快建立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相适应的体制机制,以改革的意识谋划产业创新发展和产业政策转型顶层设计,全面打造新型工业化的主引擎。

顶层设计

生成“清单制”

从2016年开始,张露就牵头做起了全区的任务分解,“根据‘十三五’的目标倒排,将每一年的任务明确,然后倒逼落实。”

面对园区“十三五”发展目标,合肥经开区采取“清单式”的指标任务梳理方式。“发展目标、生产结构、甚至包括管理体制机制等,都要进行一一分解。”张露说,比如有一项指标是引进10个项目,那么不仅要想办法引进项目,项目后面的土地供应、市政配套等支撑也都明确到部门、明确到地点。

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推进国际合作园区建设,也成为合肥经开区的重要规划设计内容。“在国际合作产业园内,还将打造国际社区、完善生活配套,以高起点的设计建筑标准,打造国际化的基础设施配套,为外资企业量身打造标准厂房,增强吸引力,推动国际合作产业园取得实质性进展。”

调结构转方式

打出“组合拳”

去年12月,合肥经开区打出“调转促”的组合拳,促进企业增效升级、绩效综合评价、低效闲置用地清理处置、闲置厂房管理四大政策出炉。这种把促进企业发展、规范经济运行上升到制度层面的做法亦在全省领先。“目前我们对闲置厂房管理已启动,马上就要启动对企业分级考核,请第三方机构来评分,梳理出来的低效土地将进行项目嫁接等,提升使用效率。”张露说。

同样在去年,位于该区的日立第二工业园被回收了628亩土地打造装备制造园,随后哈工大机器人、龙讯半导体等代表尖端科技和产业未来的项目进入园区。张露认为,这样的整合和升级将在未来继续。“还有民营园、人力资源园、双创园,一共4个园中园都要转型升级,通过项目撬动形成新的产业机构和有特色的新园区。”

创新突破

推行“定制化”

推进企业不断创新,合肥经开区将此视为己任。“企业转型升级,产品研发、技术革新是最关键的环节。”该区科技局局长胡文亮表示,传统的促进工业化政策,在转型发展的新阶段或已略显粗放。“今年想做一些改变,根据企业特点和新阶段发展需求,在政策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支持。”

一个生动的案例来自该区应流集团,这家过去以基础铸造起家的小厂,目前正在攻克航空领域相关技术,研发制造出一些高尖端的关键材料。胡文亮说,像这样的企业面临的研发资金压力是相当大的。而该区另一家企业纳威司达也面临同样的创新研发压力,“尾气排放的标准要求越来越高,刚按照国4的标准投入了人力物力财力做研发,产品还没投入市场,新的国5标准就出来,又要去进行新一轮的研发。”公司研发部的负责人如是说。

针对这些情况,如果用传统的奖补标准和考核指标,研发、创新可能还未产生经济效益和贡献,可能落实兑现不了。合肥经开区采取精准发力的办法,对诸如上述问题力求扶持政策“定制化”,对研发和创新的投入,研究了新一批奖励政策和补贴方法,对企业自主创新颇具针对性。对此,胡文亮深有体会,“对于经过此前一轮深度发展,上一波政策优惠期衰减或即将结束,能否收获未来发展新动力,政府对政策和制度的设计非常关键。”

对企服务

升格“管家式”

用工、融资、政策兑现、安全生产、厂房求租……做全覆盖的专业服务,合肥经开区提出既要做企业的“保姆”,更要做企业的“管家”。

企业发展需求最迫切的方面,从去年开始,都可在经开区企业服务平台上找到相应的部门和服务。杨伟介绍,区内将打造对企服务的7大子平台,截至去年底已完成了3个。“下一步还要将安监、财政、科技、人事等部门纳入平台,对企业服务进行统一反馈、限时办结。”利用平台让企业间也形成互动,在产品对接、上下游补链上尝试合作,从而实现全区企业间的呼应发展。

新阶段,合肥经开区提出了对企业服务的目标是从“保姆式”服务提升为“管家式”服务。“从企业的战略规划、产品设计阶段就要提前介入,不仅要事后协调、更要事前提醒。”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