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忠贵:秉承工匠精神 延续建盏神韵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杨国标 李德意
熊忠贵在窑口添柴 |
立坯 |
老龙窑烧制的建盏 |
有人定义,建盏之所以受到茶家青睐,其魅力主要在于盏内含丰富的矿物质和釉面斑纹。如果没有斑纹,则只是普通的黑釉盏,即使坯质再好,釉色普通,这种盏也不会有太大特色。建盏按照其自然产生的斑纹被区分成不同的品级,建盏的制作工艺就是围绕着斑纹进行,建窑的兴衰和它留给后人的许多难解之谜,就隐藏在这些变幻莫测的斑纹之中。
烧制一只建盏,用当地的陶泥做好坯体后,还要上釉,再等晾干装匣钵入窑柴烧。坯体在龙窑里焙烧超过1300度、停火封窑数天,让斑纹自然形成,由于这类结晶釉在窑炉高温中会出现变化,难以控制,龙窑烧制一件外观没有缺陷又具有兔毫或油滴等斑纹的建盏难度极大,即使非常用心,其成品几率也非常低。
建盏艺术就是土与火高难度结合的艺术,是纯粹的陶瓷天成自然艺术。从青釉到酱釉到普通黑釉再到建盏釉,其显著特点就是坯与釉的氧化铁含量高,釉层厚,生产成本提高,烧制工艺难度也加大。但在建阳市水吉镇,今年63岁的熊忠贵就仍然坚守着这一份传统老工艺,为黑釉文化的传承加柴添温。
让龙窑柴烧建盏重焕光彩
建阳水吉镇的这条老龙窑建于1970年,为传统老式木瓦结构,熊忠贵自建窑之初就在窑里当学徒,那时候的他15岁。
水吉是宋代建盏的发源地,水吉本地的高含铁量黏土在宋代独一无二,就连最近的建窑系窑口,胎土含铁量都比建窑低了不少。距离更远的其他窑口,就更难找到类似建窑的胎土了。熊忠贵自来到这座老龙窑就开始使用这里的陶土烧制陶瓷品,为了谋生,他连续做了十年的陶瓷活。直到1981年,国家开始恢复建盏工艺,熊忠贵得知后,也开始研究起了建盏的烧制。可喜的是,三年下来,熊忠贵也摸索出了龙窑柴烧盏的工艺。
在老龙窑烧一窑建盏,要先把施过釉水的盏坯装入匣钵再装进窑里,老龙窑长36米,能装入五千只盏,一个人装窑需要一周的时间。装完窑后就是烧火,每一次烧盏,熊忠贵需要先敬窑神,点火之后就要一直坚守在龙窑,从下往上的投柴口,挨个烧足火候,直至最后一个投柴口封闭,整个烧火过程大概需要48个小时,这期间需要不间断盯着窑里的火候和温度。烧制过程中,龙窑体表感应温度超过1300度。停火后,待一周的冷却才开窑出窑。
过去因为市场的关系,熊忠贵没有大力投入烧制建盏,老龙窑烧制了六年的耐火砖之后再度沉寂。后来随着建盏市场的兴起,熊忠贵又开始烧制建盏,但大多是为了迎合市场而作的电窑产品,一直到2013年,北京的书商艾建设慕名前来,才开启了老龙窑的新光彩。
老龙窑烧制建盏,是靠天吃饭的活儿。2013年,熊忠贵的吉玉坊建盏工作室成立,决心全面恢复全手工制作,用老龙窑柴烧宋代建盏,恢复千年前建盏最初的模样。恢复龙窑柴烧最大的困难,就是釉水的配置和窑温的控制。不同的火焰代表不同的温度,龙窑不同的位置往往有不同的技艺,不同的温度须配置不同的釉水,因而匣钵的摆放、柴火的添加、温度的控制就成了龙窑柴烧建盏的深奥学问。这需要几十年的实践经验才能胜任。但是,因为工艺的复杂,这一年,熊忠贵烧了7窑,一只成品也没有得到,损失数十万元。
“龙窑柴烧建盏,是天、人、火三者高度合一的产物”,建盏爱好者们这样评价,三者缺一难以为之。到次年,熊忠贵烧到了第八窑,十几只釉色润泽内敛、手感如脂玉的兔毫盏从窑里被捧出来,引得众人眼前一亮。自此,熊忠贵在老龙窑柴烧的第一批作品面世,其工艺和质地达到了宋代皇室使用的水准,也标志着龙窑柴烧建盏正式走上传承之路。
“明窗倾紫盏,色味两奇绝”、“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紫泥新品泛春华”……古人的一句句华丽之词,不仅写出了茶文化的繁荣,也道出了建盏的巧夺天工。世人都知道建盏的精妙溢美,却鲜有人知道这一只只珍宝背后匠人的坚守。
过去,陶瓷界传扬着这句老话:“十年一状元,二十年一窑把式”。这座三十六米长的老龙窑至今已经近半个世纪,熊忠贵也坚守了近半个世纪,如今,老龙窑柴烧已经成为了国内唯一的建盏烧制工艺,熊忠贵也成了名副其实的“窑把式”。然而,更有一些爱好者,在观赏过熊忠贵的柴烧盏后,甚至直呼“窑神”。
以工匠精神
传承工艺
在晚唐五代时期,建窑仅是一个生产青釉器和酱釉器的普通窑场,后改烧釉面无斑纹的黑釉茶盏,为建盏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北宋中期,在福建督造贡茶的宋廷重臣蔡襄总结数十年来的斗茶习俗,撰写了一部茶艺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茶录》。《茶录》问世后,斗茶文化推波助澜地在朝野传播,建盏中的优品成了皇族、士大夫不惜重金追寻的宝物,文坛巨匠畅怀讴歌的极品,建窑由此进入鼎盛时期,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并生产底足铭有“供御”、“进盏”的建盏进贡朝廷。
老龙窑柴烧盏还原了宋代进贡建盏的传统工艺,熊忠贵和吉玉坊也在同一时间被世界认知了。国内的陶艺大师李正文、日本的陶艺大师林功助以及美国等地方的黑釉文化爱好者都曾造访吉玉坊,并对熊忠贵及老龙窑表示了高度认可。特别是日本的陶艺大师林功助每一年都会亲临水吉吉玉坊,与熊忠贵交流学习,而且,林功助今年将在厦门展出的其中一件盏,就是熊忠贵在这座老龙窑烧制的。
经过2013年的失败,2014年老龙窑只烧出了两千多个建盏,2015年烧出了三千多个建盏,去年,熊忠贵在老龙窑烧了14窑,得到五千个成品。而在众多成品当中,精品盏的数量却是少之又少。
“七死八活九翻身”,在几十年的积淀下,熊忠贵深知水吉的气候,为了赶上好的天气,今年正月初八,熊忠贵就开始了装窑,正月十五起火,第一窑还未出来,熊忠贵已经计划了三月的第二窑第三窑……一直被誉为“火中求财”的龙窑柴烧工艺,断代了数百年岁月,如今在建阳水吉镇,也就是宋代建盏发源地,只剩下吉玉坊的老龙窑依然以最传统的建盏工艺迸发出熊熊的火光,这是熊忠贵秉承东方工匠的智慧,在延续千年的建盏神韵。
作为唯一的老龙窑柴烧传承人,保护柴烧建盏工艺尤为重要,为此,吉玉坊建盏工作室也将“宋工”等注册成了自己的商标。随着建盏市场的推动,龙窑柴烧建盏备受世界各国爱好者推崇,每一次出窑,他们都会从各地赶到水吉吉玉坊,一睹龙窑柴烧的真韵。
与老龙窑相守了近五十年,熊忠贵对吉玉坊的一土一木都有着极深的感情。熊忠贵和爱人就住在吉玉坊,连春节也未曾离开,老龙窑所处的位置远离城区,待远处的烟花绽放时,熊忠贵念叨着的依旧是建盏。在他心里,只希望有老龙窑做依托,能烧出一件更加炫丽巧夺天工的建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