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0版:直通两会·金融论坛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0版            直通两会·金融论坛
 

2017年3月10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北京冠领律师事务所主任周旭亮:

防范金融风险 企业应建立个性化应对机制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崔敏

金融一直是监管的重点也是全国两会的焦点,如何防范金融风险、打击金融犯罪也连续几年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从法律的角度如何降低金融的犯罪率、非法集资问题?北京冠领律师事务所主任周旭亮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企业来说,金融是一个很长的链条,其中最容易发生法律风险的环节在最前端,也就是融资阶段,针对不同融资阶段应采取不同的风控手段。

金融市场要均衡发展

周旭亮分析,可以把融资阶段拆分成融资前、融资过程中和融资成功后这三个环节来具体分析。对应的每个环节又分别包括:制定完备的融资计划、制定完备的风险防控方案;提供真实的信息与证明资料、签订规范的借款协议、依法办理相关手续;将融资用途限定在企业生产经营方面、有计划地合理使用贷款资金和发生纠纷后积极稳妥地处理。每一个小环节都不可小视,一招不慎、满盘皆输的例子不胜枚举。

在监管层面,周旭亮建议,首先要优化整体金融结构,强化监管力度。一方面要建立相对均衡化、分散化的金融结构。原因就在于金融资源高度集中在商业银行是我国当前金融结构的极度不合理之处,“鸡蛋不能放到一个篮子里”原则告诉我们金融资源的高度集中也必将导致金融风险的高度集中,一旦出现经济波动所造成的损失往往难以挽回,对于社会经济的转型也是弊大于利。因此我国急需建立一个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均衡发展的金融体系结构,以此来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提高进入的安全系数。另一方面则要加快金融市场的发展,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受我国金融机制的影响,当前我国直接融资远远滞后于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尤其是中小企业基本上以间接融资为主,对此要加快金融市场的调整,实现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平衡,为一些早期依赖于银行资金的创新型企业提供更多的便利,顺利的实现经济转型。

金融业务要多元化

周旭亮强调,要优化金融产业结构,引导多元化发展。一是在分清市场和政府责任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数量和覆盖领域,例如成立专门扶持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性银行等。二是优化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对此关键在于打破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放宽金融结构的准入门槛和壁垒,引导多元化资本进入金融银行业领域,以此来实现银行业的多元化发展,例如对当前国有银行进行股权改革,在不改变其“国有”性质的前提下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银行股权改革等。三是适当地降低银行在金融产业中的比例,发展多元化金融业务,如证券业务、信托业务等,以此来实现金融市场的平衡发展,提供金融市场的整体功能。

在周旭亮看来,丰富金融市场结构,要以监管促优化。首先是通过提高中小板和创业板的比重来优化股票市场结构,以此来提高对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融资支持力度,发挥股票市场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优势;其次是通过提高公司债和企业债的比重来优化债券市场结构,以此来降低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券在债券市场中比重过高的现象,实现债券市场的均衡发展,促使其与实体经济结构更加的匹配;最后是通过发展金融衍生产品来优化原生与衍生市场结构,避免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脱离问题,又要适当推进衍生产品市场的建设,以此来提高金融系统的资源配置效率。

企业要有个性化方案

金融风险是投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也是影响企业投资收益能否实现的关键。企业在进行金融投资时,难免会遇到风险,决定企业生死的往往是面临风险时的某个作法。

那么当遇到金融风险时如何将自己的损失降到最低?或者如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周旭亮建议,要第一时间启动风险应对机制。每个企业都需要根据自身的金融特点,在律师等专业人士指导下,建立差异化、有自身特色的风险应对机制,并且根据经营中的变化,适时对机制进行调整。久而久之,这个机制与企业自身特点的契合度就会非常高。对企业的作用会更为明显。

其次,他强调应由律师等专业人士设计临时性方案。风险与风险之间的特点有“共性”和“个性”之分,如果说前述的常规方案解决的是“共性”特点,那么这里解决的就是“个性”难题。

另外,对可能灭失的证据及时进行“证据保全”,对将来难以执行的财产申请“财产保全”,巧用“管辖权异议”争取回旋时间和空间,“申请追加被告”便于迅速查清案情,可使企业早日摆脱泥潭等。这些“个性”的对策看起来虽小,但是如果运用的恰当,往往可以起到力挽狂澜的作用。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