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实体经济 中小银行大有可为
——访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闫冰竹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吴勇 通讯员 管佳宇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闫冰竹 |
中小银行是服务中小微企业的主力军
《中国企业报》: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根基,是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新常态下,党中央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发展,并在去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着力振兴实体经济,要坚持以提高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扩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但当前,实体经济与金融之间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结构性失衡,资金“脱实向虚”的问题依旧存在。请问您如何看待实体经济与金融之间的关系?
闫冰竹:实体经济是金融发展的源头活水,服务实体经济是商业银行转型升级的本质要求。伴随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洪流,中国经济正在经历一场与60多年前社会经济制度确立、30多年前市场经济转轨一样的深刻变革。商业银行如何通过转型升级创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成为时代的命题、发展的课题、现实的难题。
振兴实体经济是中国现代化根本出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本末倒置,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深刻根源。向实体经济回归,重塑核心竞争优势,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引擎。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将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实体经济创新发展,成为引领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为现代实体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的金融环境,更好地服务民生改善和社会和谐稳定,更好地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是中国金融业肩负的根本使命。
中小银行是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力量。在实体经济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是为数众多的中小微企业。可以用“56789”来概括其重要性:“创造了超过50%的税收、60%的GDP、70%的出口、80%的就业,以及占企业总数的99%”。中小银行服务中小微企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人缘地缘优势、体制机制优势,发挥了重要作用。数据显示,目前中小银行的中小企业贷款占比超过70%,远高于大银行的45%左右;中小银行平均每个网点贷款支持的中小客户数量普遍是大银行的5倍以上。中小银行已成为金融体系活力源泉和服务中小微企业的主力军。
服务实体经济,推动银行加快战略转型。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健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就如同“水”和“树”的关系,引金融活水,润实体之树,不仅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和调整经济结构,也为金融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特别是大数据浪潮汹涌来袭,利率市场化加快推进,要求银行业加快战略转型,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基础,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以筑牢风险防线为保障,走出一条差异化、特色化、专业化新型发展道路,努力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益。
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迫在眉睫
《中国企业报》:当前,许多专家学者认为金融领域也需要进行一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提升金融供给的质量和效率,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请问您对“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何理解?
闫冰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审时度势,在科学研判今后一段时期中国经济大势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推动中国经济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的必由之路。对于中国金融而言,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是破解“融资难、融资贵”等结构性难题,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升实体经济服务水平的迫切需要。
金融体系层面,大力发展中小银行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在整个金融体系中,中小银行的发展不足,影响了金融体系的竞争活力和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这是结构性问题在金融领域的集中体现。经过2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广大中小银行已经成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鲇鱼效应”,激发了整个金融体系的竞争活力,成为金融竞争的推动者、金融改革的探索者、金融创新的实践者、金融安全的维护者。特别是,中小银行已成为整个金融体系的活力源泉,成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主力军。长期以来,社会普遍关注中小微企业发展难的问题,但对中小银行的作用和发展难的问题关注不足。在金融体系中,“中小银行也是中小企业”,也存在种种不平等竞争和社会歧视,特别是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将面临更为严峻考验。因此,从国家战略层面,应当把大力发展中小银行,置于缓解经济下行、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来思考。
战略创新层面,提升综合金融能力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抓手。伴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推进,必然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上创造新供给、释放新需求。商业银行需要把握产业融合、技术升级的大趋势,从以往单一的“存贷汇”服务向综合化、全流程、一站式的综合金融服务转变。在服务手段上,要真正以客户为中心,打造多功能银行、交易型银行,实现资金链与产业链、交易链深度融合,全方位满足客户需求。在技术支撑上,要积极拥抱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带来的技术变革,探索搭建专业协同、高效联动、线上线下一体化的金融服务平台,探索全周期、全天候、全景式的智慧金融模式。在商业模式上,要创新探索“投贷联动”、“债股联动”等新模式,着力解决银行服务于科技型小微企业收益风险不匹配问题,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更为充沛的金融活水。
经营管理层面,重塑资产负债管理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课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反映在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层面,就是要通过提升全资产经营能力,重塑资产负债表,以升级版的经营管理能力服务升级版的实体经济需求。一是要打通隔阂,形成联动。加强与银行同业、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实现信贷市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等金融市场的统筹管理和集约经营,推动信贷类资产、投资类资产多元发展;与之相配套,银行内部的前中后台管理也要进一步整合调整、加强衔接、优化流程。二是要盘活存量,用好增量。要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盘活存量资产,同时加大对新兴产业、创业群体、小微企业等的支持力度,使资产配置方向与经济转型方向一致。三是要科学匹配,效率最优。加强表内外资产负债组合管理,使资产负债的来源、规模、期限、利率、币种等要素完美匹配,着力打造一张“低杠杆、轻资本、快周转、高回报”精致生动的资产负债表。
未来发展层面,重视金融品牌建设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应有之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要义,在于通过创意聚集、技术升级、品质提升,打造一批深受客户信赖、市场认可、同业尊重的知名品牌和百年老店,让“中国制造”真正成为高标准、高品质的代名词。面向未来,金融领域也需要加强金融品牌建设,弘扬企业家精神,重视企业战略的延续和企业文化的传承,打造一批历经经济周期的洗礼、金融危机的考验而岿然不动、历久弥坚的金融“百年老店”。这是金融结构性改革的应有之义,同时也是推动中国从金融大国迈向金融强国,提升中国金融在全球金融体系中话语权和影响力的迫切需要。
服务实体经济中小银行要精准发力
《中国企业报》:在创新服务实体经济的过程中,广大中小银行也实现了自身的跨越成长。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小银行应该如何进一步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在金融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场战役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闫冰竹:广大中小银行应该深刻认识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共生共荣关系,扎实推进“两个结合”。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不仅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和调整经济结构,同时也为金融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金融和实体经济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中小银行作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金融力量,应扎实做好两个结合:一是将服务实体经济与全行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自觉将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纳入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和年度经营计划,将金融服务与实体经济有效需求主动对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二是将推动实体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全行战略发展转型有机结合,根据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进程,优化发展战略管理机制和业务模式,走出一条差异化、特色化、专业化新型发展道路,不断增强金融服务能力,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益。
紧紧围绕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目标,重点突出“三个主题”。一是围绕国家发展规划,积极配合产业政策,对实体经济的重点领域重点支持,切实加大对战略新兴产业、节能环保、科技创新、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等领域的资金支持力度,同时找准区域发展切入点,实现与区域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下转第十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