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48版:中国国资报道 上一版3
第48版            中国国资报道
 

2017年3月7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形势下国企网络舆情应对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霍占良

对于肩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双重责任的国有企业而言,网上网下要形成同心圆,就必须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优势,及时准确地掌握职工思想动态、了解社情民意,及时发现问题、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从而保持职工队伍的稳定。

通过汇总负面信息数量和分析负面信息出现的时间和背景发现,面对宏观经济持续下行,企业经营困难的严峻形势,涉企网络负面舆情的出现和传播发生了新变化,表现为与行业政策调整、企业效益变化和安全生产状态改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每到经济出现波动、国家政策有所调整、企业效益有所下滑、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等重要时间节点,企业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网络安全管理总方针,按照“加强对互联网等信息网络的建设管理,加强网络舆论引导,不断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的总要求,一手抓网络正面宣传,不断改进和加强企业宣传思想工作方式方法,传递正能量,唱响主旋律;一手抓网络舆论引导,超前研判网络涉企舆情重点、焦点和难点,强化舆论引导和问题处置,积极抢占舆论主阵地和制高点,顺势而为,主动作为,从机制建设、队伍培养、监控手段、处置方式等多方面,积极主动、迅速准确、适时适度、科学稳妥地做好涉企网络舆情的引导与处置工作,为企业转型发展、和谐发展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实现国企网络舆情工作再升级。

一是健全机制、培养队伍。制度建设和队伍培养是推进新媒体应用工作的基础和保障。要高度重视新媒体在宣传思想工作中的应用和管控,成立专门的网络宣传管理机构,配备专职骨干人员,开通“网络舆情信息监控系统”,设立专项资金,构建起对内、对外、网络“三位一体”的大宣传格局。要结合新媒体特点和企业实际,研究制定互联网信息监管、即时通信工具管理网络舆情应急预案、重大突发事件媒体应对预案等一系列制度,明确运用新兴媒体的工作职责和流程,为在企业宣传思想工作中,规范、高效、合理应用新兴媒体提供制度保障。要按照逐级推荐、层层审核的程序,选拔培养政治合格、思想过硬、敬业尽责、执行有力的骨干力量,建立起一支既有政工理论、善于做宣传思想工作,又掌握信息网络技术、擅长新媒体应用的新型网络宣传干部队伍。同时,要组织各基层单位按照统一部署,建立相应的网络义务监督员队伍,将其分布在各基层班组,为做好网络宣传工作提供强大的组织保障。

二是严细监测、准确研判。及时发现涉企网络舆情是做好舆情管理的前提。日常工作中,要制定并严格实施值班盯岗制度,采取搜索引擎关键字抓取、“人工盯网”信息浏览与智能分析系统相结合的监控方式,对涉企网络交流平台进行不间断地监控。在常规监测的同时,要特别注重对特殊敏感时期和特殊群体的网络监控,实行24小时不间断监测,确保在舆情出现的第一时间发现和处置。一方面对正能量信息迅速传播、积极引导、扩大影响;另一方面对负能量信息快速反应、妥善处置,最大限度降低对企业产生的不良影响。

三是创新载体、正面引导。用好新媒体、发挥正能量,是新形势下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一项重要任务。要综合利用网络、微信、微博、手机报等新兴媒体平台,全方位、多视角、立体化开展宣传工作,宣传企业、宣讲形势、营造氛围、鼓舞士气。根据具体情况需要,可超前组织开展网络主题宣传,适时开展网络热点问题评论及失真信息舆论澄清引导工作,疏导情绪、化解矛盾、凝心聚力,进一步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力、公信力和影响力,实现企业与员工群众思想交流、对话沟通、情感互动的零距离。

四是主动作为、科学处置。新媒体管控要讲究时、度、效,要团结协作,形成合力。新兴媒体是不可逆转的大势,但新兴媒体也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当,它是推进企业工作,提升管理水平的“助推器”。反之,新兴媒体也会成为滋生谣言、推波助澜的“散播器”。新兴媒体管控不仅仅是一个单位或部门的事,需要各条战线、各个部门、各级公司之间的密切配合、步调一致和协调联动,形成新媒体管控的强大合力,提升管控效果。同时,要建立舆情分类处置机制,根据每条信息的点击率、回复率、敏感度和影响力进行综合分析和研判,并按照负面信息的影响力程度,将网络舆情划分为“一般”“较大”“重大”“特别重大”等不同等级,按照“分清层次、区别对待、分类引导、酌情处置”的原则,采取不同应对处置方法。针对那些肆意发表不实言论、无端诋毁企业形象和扰乱网络正常秩序的问题,要坚决依法解决,绝不姑息。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