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37版:区域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37版            区域经济
 

2017年3月7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百姓出行有尊严 是公交供给侧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王昌干

2016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成都定位国家中心城市,成都市系统地提出了治蓉兴蓉“157”总体思路,即: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强化建设西部经济中心、科技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五维支撑”;集中力量推进城市空间、动力、经济、文化、生态、民生、治理“七大任务”。作为连接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的“民生管道”:城市公共交通,必然迎来新作为,要以人民群众出行幸福为导向,顺势而为,启动公共交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城市经济建设服务,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交通出行的新期盼。

市民能否满意是检验公交发展的核心标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到“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再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系列的理念充分彰显了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民生逻辑”和“人民至上”的执政情怀。

公交发展关系民生,群众公交体验满不满意是检验公交发展的核心标准。因此,成都市发展公共交通,评判的标尺就是,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过程中,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1600多万群众,公交出行的幸福感、认同感、自豪感的持续提升。

成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公交优先发展,始终将其作为服务民生、缓堵保畅、改善宜居环境的重要工作来推进。市委书记唐良智、市长罗强多次调研成都公交,强调公共交通是最基本的民生工程,也是解决“大城市病”的主要措施。在政策扶持、财政补贴、土地规划、路权优先等方面给予充分保障,率先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探索建立年度政府民生目标,并纳入年度工作报告。实施社区巴士刷卡免费乘车、主城区公交车刷卡两小时内免费换乘三次、早7点前刷卡免费乘车、新开线路前两个月刷卡免费等让利于民的举措,票价惠民力度位居全国前列。2016年,成都常规公交完成客运总量16.27亿人次,惠及民生支出达25亿元,极大地赢得了广大群众对党委政府践行民生公交的支持与拥护,公交优先的理念也更加深入人心。

作为连接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纽带,成都公交始终坚持“人民公交百姓车,百姓参与建公交”的共建共享理念,2016年,以“三进三服务”为载体,深入社区、工厂、学校40余次,问需、问计、问效于民,在汇集民意、凝聚民智、服务民生中,吸引更多的市民参与公共交通建设,为公交发展不断注入强劲动力;集团党委“不忘初心,人民公交为人民”,在着力解决好群众关切的公共交通出行问题中,不断提升市民的幸福指数,切实让老百姓更加体面更有尊严地享受公交服务。特别是成都二环快速公交自2013年5月开通以来,以“封闭式”专用道路空间来实现快捷、准时、舒适和安全的服务,成为市民公交出行首选,单日客运量最高达32.5万人次,未来成都将再建4条快速公交,形成“环+放射”的快速公交网络。

在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的同时,集团班子清醒地认识到,在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格局转型期,常规公交从主力军转为配合轨道交通共筑民生大交通,其整体发展水平与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要求不够匹配,离人民群众的新期盼、新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小型公交场站建设与高效地组织运营需求不相适应,公交通畅率还制约着接驳地铁站的准点率;公交服务转型供给总体不足与人们日益增长的公交出行需求的矛盾还较为突出;常规公交转型并有机融入轨道线网,构建立体公交体系还有待我们攻坚克难。

把便民、绿色、低碳融入常规公交发展全过程

作为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支点城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成都肩负的国家使命,也是成都面向未来发展的现实需要。成都市站高谋远提出了“157”总体思路,下大力气谋篇布局,以大交通支撑大格局,全力打造“以地铁为主体、常规公交为基础”的现代大都市立体公共交通体系,实现公共交通占机动化交通出行总量的70%,达到国际化大都市先进水平。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交通出行方式选择更加多元,常规公交、轨道交通、出租车、网约车、共享单车等大众交通相互补充,共同融合成了一个有机的市域公共交通体系,多种城市交通运输业态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已见雏形。常规公交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基础,更要争做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排头兵”,把便民、绿色、低碳理念融入常规公交发展全过程,主动做好对接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格局的地面公交改革,适时适需创新公交服务供给,优化“快、干、支、微”线网,实现地铁、公交、慢行之间的一体化换乘,为选择公交系统出行创造条件,引导公众绿色出行,体验城市、体验生活,实现城市交通向绿色低碳转变。

2016年9月,《中共成都市委关于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努力打造碧水蓝天、森林环绕、绿草成茵、绿色出行、宜业宜居的美丽中国典范城市。今年1月,成都市入选为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围绕“绿色出行更加便捷”这一目标任务,在先期投入使用350台纯电动和混合动力新能源公交车的基础上,大力推动公交车电动化,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引进了纯电动公交车项目,并加快推进充电站(桩)、公交场站等配套设置建设。首批2000辆纯电动公交车计划今年底投入运营,预计至2020年,将在成都中心城区累计投入5000辆纯电动公交车。构建广大市民期盼的绿色、低碳、舒适的出行方式,使得畅通的公交与准点的地铁共同谱写“人民公交为人民”新篇章。

勇于担当,做城市公共交通创新“领跑者”

常规公交是城市公共交通的基础,应顺势做好创新改革。在城市公共交通领域,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公交出行需求作为最终目的,主攻提升公交服务质量,以打造与国家中心城市相匹配的立体交通为己任,构建完善的域内亚交通系统,助力成都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着力助推振兴实体经济。

公交专用道是畅通的基础,是准点的前提。目前,成都已设置公交专用道85条,里程748公里,虽然总里程在全国居于领先水平,但公交专用道仍然是制约纯电动公交车配合地铁准点服务的主要因素。2016年9月,成都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常规公交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大力实施公交路权优先,对六车道及以上城市道路原则上施划公交专用道,加速公交专用道连片成网,并加强专用道维护管理及执法管理,确保公交专用道路权专用,提升公交车辆畅通率、准点率。

在完善公交专用道网络的同时,成都市厚植智慧公交理念,创新“互联网+公共交通”供给模式,引入数字地图合作伙伴,深挖客流变化数据规律和潜在公交出行需求数据,优化地面公交线网覆盖,精准调控线路车辆开行频率。增强运力的精准投放,夯实有效供给,着力提升公交系统整个供给体系质量,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匹配性。

要做好公交供给侧改革,任重道远。面对新环境、新机遇,需要成都公交人面对挑战,不忘初心、勇于担当、创新作为,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和党组织的关键作用,始终把群众公交出行满不满意放在首位,顺势应时肩负起市委市政府又好又快发展城市公共交通这一重要民生事业,夯实常规公交独有的比较优势,筑牢国家中心城市公共交通的基础,继续当好经济社会的“助推手”、为民服务的“排头兵”、城市公共交通创新的“领跑者”。

(作者系成都公交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