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5版:直通两会·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5版            直通两会·评论
 

2017年3月7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打破IPO暂停“潜规则”须慎重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皮海洲

王利博制图

在2月26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就近期资本市场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有关IPO的话题仍然是刘士余谈论的重点之一。

刘士余表示,过去,当资本市场下行压力较大的时候,我们曾经也用过减少甚至暂停IPO的方法来力图稳定市场,缓解下行的压力,也取得过时点性的效果,但从长远来看效果并不好。刘士余还表示,资本市场的根本动力在于分享实体经济发展的成果,在于为实体经济服务,一个脱离实体经济发展水平的市场是不长久的,要想长久,要有增量;有增量,就会增加流动性、资金供给和投资者信心。

基于刘士余的上述讲话,有业内人士将其解读为旨在打破IPO暂停的 “潜规则”。这样的解读能否代表刘士余讲话的原意,当然是值得商榷的。不过,就刘士余的讲话来说,至少是不支持对IPO实行暂停做法的。因为在刘士余看来,重点不在发行的家数多一点、少一点,关键是过会企业的质量。刘士余还用“珍珠论”来表达了对上市公司质量的重视:资本市场就跟穿珍珠项链一样,要有好的珍珠,也就是高质量的上市公司。

刘士余有关上市公司质量的说法显然抓住了IPO的精髓。不过,就打破IPO暂停“潜规则”来说,个人以为,还是应该慎重再慎重。

应该说,用暂停IPO的办法来稳定市场,从长远来看效果确实不是太好。以2015年的股灾为例,IPO是7月初暂停的,但在IPO暂停之后,股市还是于当年8月中下旬走出了股灾2.0的暴跌走势。但我们也不能因此就否定暂停IPO在当时环境中对于稳定市场的意义。毕竟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暂停IPO对于缓解投资者的恐惧心理是有积极意义的,也有利于当时股市的稳定。比如,2015年7月初暂停IPO之后,股灾1.0在当时就得到了缓解,股指在当年的7月上旬到8月中旬出现了企稳的走势。而如果当时不暂停IPO救市的话,股灾1.0有可能跌幅更深。所以,暂停IPO对于阶段性稳定市场的积极意义不应该予以否定。

而且我们也应该看到,暂停IPO只是短期行为,而不是长期行为。对于这种短期行为,更应该从当时的短期角度来衡量,而不是从长远的角度来考量。

至于从长远的角度来说,暂停IPO确实“没有解决资本市场长期发展的稳健性机制问题”。但没有长期发展的稳健性机制,并不是暂停IPO的过错,是中国股市制度建设不完善造成的。实际上,正是由于中国股市没有长期发展的稳健性机制,所以才更突出了在特殊时期暂停IPO救市的必要性。

至于说暂停IPO没有解决资本市场的活水源头问题、没有解决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问题,这种说法也有些言过其实了。因为只是暂停IPO,而不是长期叫停IPO。就像一个人献血一样,如果这个献血者身体健康,献血当然没有问题。但如果献血者正在重病之中,那么献血有可能危及到献血者的生命,献血当然不应该继续下去。

当然,刘士余对上市公司质量的表述是值得点赞的,如果真的都是优质公司上市,市场当然是欢迎新股发行的。但问题是,股市每年通过IPO上市的公司并不少,但真正优质公司却相对有限,有些公司一上市就变脸。不仅如此,目前的新股审核机制并不能真正对上市公司的质量把关,而且新股发行制度还在一再降低企业上市门槛,甚至还要允许亏损公司上市,这又如何真正提高IPO公司的质量呢?

尤其重要的是,A股市场的新股发行制度也似乎很难真正支持实体经济,而是利于限售股股东“圈钱”。每一家企业上市都会给股市带来不少于3倍于首发流通股规模的限售股,而这些限售股在未来1年或3年之后是要套现的。有统计数据显示,从2016年初以来,截至2月10日,A股市场发行新股294只,首发募资1820.88亿元。而294只新股让A股市场新增了847.11亿股限售股,对应的限售股市值约为2.23万亿元。因此,就这294只新股来说,IPO让企业融资1820.88亿元,但限售股股东却要从股市抽走2.23万亿元的资金。这样的IPO制度与其说是支持实体经济,不如说是支持限售股股东“圈钱”。

所以,对于当下的IPO来说,尽快完善IPO制度,用好的IPO制度来保证优秀企业能够上市融资,这才是A股市场IPO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至于要不要打破IPO暂停“潜规则”,这件事情还是慎重为好,需要由特殊时期的特殊情况来决定。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