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园区催动产业绿色转型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刘季辰
盐场、盐池,白花花的一望无际。那时的这里,是想象得出的景象。尽管穿过它们就是蓝色的海,尽管退回去几十公里就是黄色的河。
这里是北海新区,曾经的荒凉之所,如今是一个如同人生春天般美好的循环经济样本。这是北海新区内众多循环产业中的一个:先在池内注入海水养殖虾、鱼、贝,海水经太阳晒蒸后浓度增大,不宜再用于养殖,而后捕捞出海产品后继续蒸晒使盐晶沉淀,浮在上面是苦卤,再将两者分离,苦卤经自己研发的技术提炼产生溴素,用于阻燃剂及医药、农药生产领域,还产生氯酸钾、硫酸镁、氯化镁等多种化学原料。
北海经济开发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中迅速崛起。
回溯生态园区发展16年
2001年8月,国内第一个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由原国家环保局授牌建设。之后,辽宁、江苏、山东、天津、新疆、内蒙古、浙江、广东等省、市、自治区分别开展了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试点。
2011年,环保部在《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曾提出,要在“十二五”期间,着力建设50家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这是生态园区最具政策性的一次行动。
截至2016年8月,被批复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共有47家。
此间,环保意识越来越深入社会各个层面,产业园区也需要生态发展。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介绍,作为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之后中国第三代产业园区,生态工业园着力于园区内生态链和生态网的建设,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从工业源头上将污染物排放量减至最低,实现区域清洁生产。
与传统的“设计—生产—使用—废弃”生产方式不同,生态工业园区遵循的是“回收—再利用—设计—生产”的循环经济模式。它仿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方式,使不同企业之间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上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成为下游生产的原料,达到相互间资源的最优化配置,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以上问题。
五年来,中国循环经济从理论到实践都取得了重大进展,特别是在重点行业和领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环境效益。北海新区也是这样,区内重要企业山东魏桥集团的循环经济几乎成为这个中国500强企业的一张转型“名片”。
石化工业园区内的白鹭
这里故事的主角是中国石化的下属单位镇海炼化和它的生产园区。
多年来,镇海炼化“碧水蓝天”环保专项行动,坚持“能源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绿色追求,构建以“高利用型内部产业链”、“废弃物零排放”为基本构架的内部循环经济模式,走出了一条“代价小、效益好、低排放、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成为一个园区生态化改造的典型。
值得一提的是,白鹭已经在镇海炼化厂内生活了九年。白鹭被称作“大自然的检验师”,对生态环境要求较高。鹭鸟选择繁殖地有三个必要条件:茂密的植物、稳定的水源和充足的食物。可见镇海炼化“水多么碧”“天多么蓝天。”
生态化改造,创造了一个新的生态型典型。宝钢园区就是生态产业园典型案例之一,宝武钢铁能源环保部环保技术室副主任李红红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讲到,宝钢在生产过程中把冶炼钢铁排放的低温余热,也就是所说的废热进行回收并转化为热水资源,再通过移动供应热水的方式,对周边规划范围内的社区供应热水,逐步取代社区周边的燃煤锅炉。
任何结果都是观念的实现终端。
一位园区负责人表示,从国家级批准的生态工业园区域分布情况可以看出,一半以上的生态工业园区建在了华东地区,这里也是产业发展密集区。园区生态发展与产业实现绿色转型密不可分,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矛盾,必须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降低单位产出的能源和资源的消耗,推进资源的循环利用,以最小的环境代价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