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9版:中国招商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9版            中国招商
 

2017年2月28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西吉县王民乡:以产业壮大推动脱贫攻坚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范颖华

作为西吉的优势品牌产业,王民乡将每年稳步推进3万亩马铃薯。
本报记者
范颖华/摄

每年稳步推进3万亩马铃薯提档增值;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带动模式,引进万寿菊、油用牡丹等花卉产业。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西吉县王民乡党委书记马君表示,将把壮大优势产业与培育新产业作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首要任务。

《中国企业报》:请介绍一下王民乡的基本情况,以及脱贫、扶贫情况现状。

马君:王民乡位于西吉县南部,距县城38公里,属滥泥河流域,东与将台、兴隆交界,西与平峰、兴坪相连,北和西滩毗邻,南与甘肃灵芝接壤,总面积96平方公里,耕地5260公顷。辖12个行政村66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3321户14419人,其中回族占总人数的67%。常住人口2450户9800人。2015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6072.9元。2014年二口村减贫93户382人。2015年年底,全乡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042户4506人。其中,国定721户3036人,省定321户1470人。截至目前,全乡剩余贫困户1042户4736人。

“十三五”期间,王民乡将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两个确保”脱贫目标,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4156”战略目标,以全乡脱贫攻坚为统揽,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扎实推进脱贫攻坚、产业壮大、项目建设、民生改善、社会管理等五项工作。

围绕全乡11个贫困村贫困户1042户4736贫困人口,到2018年,全乡贫困户家庭年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805元,有安全稳固住房,接通自来水,适龄儿童接受9年义务教育,主要劳动力接受技能培训,有增收门路,家庭成员全部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家庭成员符合条件的将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有简易卫生厕所,有通讯设备,广播电视到户,接通互联网。

实施“五个一批”。瞄准4736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通过产业扶持、转移就业、异地搬迁、教育支持、医疗救助等措施实现脱贫,使4736人实现脱贫。

《中国企业报》:请介绍一下王民乡目前的产业发展情况,以及采取了哪些措施?

马君:王民乡把壮大优势产业与培育新产业作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首要任务,每年稳步推进3万亩马铃薯提档增值。

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带动模式,引进万寿菊、油用牡丹等花卉产业,在红太、二口、杨湾、下赵等地建设基地,并通过招商引资,以综合立体开发二口水库为中心,以姚坡塘坝-二口水库-兴隆黑大庄水库连成水域点,集中打造一片产业融合度深的乡村开展旅游扶贫开发,建设丰谷沃原生态观光园乡村文化旅游示范点,计划通过三年的建设,把生态观光园建设成为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观光、示范、生态保护为一体的具有先进管理理念,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经营模式,名特优新产品服务和地方特色产品规模化生产的一流农业综合示范区。

拟计划建设农家乐特色休闲餐饮区216亩(包括停车场、入口景观和管理办公区);景观湖水产养殖垂钓区234亩;环湖马术娱乐区240亩;现代大棚农业观光采摘区386亩;畜草生态养殖区210亩;历史古迹旅游区77亩;原生态桃林观光区782亩,预计带动农户600余户,可帮助引导贫困群众参与花卉种植和旅游产业,增加收入,提升致富能力。

在姚坡、三岔、学杨、小湾、周康等养殖业基础较好的村,实施“5·30”倍增计划,即对现有5头牛或30只羊的养殖户进行引导扶持,牛羊圈棚面积达到100平方米以上,肉牛发展到10头以上。大力发展劳务技能型经济,积极争取各种培训资源,对贫困村创业带头人、返乡创业农民工、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开展有针对性的创业培训,围绕市场需要和劳动者意愿实施精准培训,对“两后生”开展2—3年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对务工青年开展3个月就业技能培训。

《中国企业报》:依托“百企百村”村企对接帮扶活动,王民乡有哪些脱贫计划?

马君:首先是发展新型扶贫。对于缺资金的贫困户,推行产业扶持资金、互助资金、双到资金、妇女小额贷款和农户自筹资金捆绑融资发展模式,扩大农业保险范围,加大“互联网+”扶贫力度,支持贫困户发展电子商务,鼓励和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社、产业大户、致富带头人、未就业大学生、大学生村官积极开办农村网店,通过努力,使农村电子商务应用取得突破并形成示范带动效应,推动农业升级、农村发展、农民增收。认真实施“雨露计划”,帮助贫困家庭中高职在校学生完成学业,2016年,贫困大学生资助实现全覆盖。

同时,大力推广村企合作模式。企业有科技、人才、市场要素最集聚优势,农村有着广阔的土地、丰富的劳动力等资源,本着“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发展目标,以本村集体资源、资产为基础,以村内外企业为载体,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组织管理方式创新、盈利模式创新等,通过合作、租赁、股份制、托管等建立农村与企业多种形式的合作模式,增强农村的“造血”功能。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