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1版:节能环保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1版            节能环保
 

2017年2月28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借力生态文明软实力 打出漂亮经济牌

来源:中国企业报  

生态文明建设其实就是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高度,为后人“乘凉”而“种树”,就是不给后人留下遗憾而是留下更多的生态资产。

把生态文明软实力变成绿色发展硬支撑

云南是一块对国家建设作出过重大贡献的绿色高地。普洱是这块高地上的点睛之笔。普洱生态良好,全市森林覆盖率接近70%,有自然保护区16个、占国土面积比例达20%,保存着全国近1/3的物种。如此良好的生态,如果没有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和行动,难免会遭到破坏。而普洱很早就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将政府主导与群众自觉有机统一,努力实现人与人之间的良性互动,实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良性循环的生态文明工程,把生态文明建设逐渐构筑成为普洱发展的硬支撑。

近年来,普洱市强化资源生态环境监管,加强污染防治,实施了原始生态和湿地恢复、农村环境整治和坡耕地生态整治等工程,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累计建成 16个自然保护区、6个省级风景名胜区、1个国家森林公园和1个省级森林公园,完成了140万亩生态茶园改造,占现代茶园面积的96%,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得到强化。依托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2013年6月,普洱市获批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作为全国首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普洱市生态文明建设有了绿色产业的支撑。目前,普洱市已初步形成特色生物产业、林产业、水电、旅游度假四大产业集群。

生态文明的典型模本

安吉,曾是浙江省最贫困的山区县,为了“脱贫”,也曾走过一条财政上去了、环境变差了的弯路。为了探寻经济发展与生态优化共赢,安吉确定“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治污与建设美丽乡村协同推进。虽然也付出了沉重的经济代价,但终于迎来了一个经济结构合理、社会和谐稳定、人居环境优美的新安吉。

保护生态,就必须向污染企业宣战。县委、县政府毅然关闭了33家污染企业,包括占全县1/3税源的孝丰造纸厂制浆生产线。开山挖矿,投资少来钱快,一直是县里的支柱产业。治污的第二刀毫不犹豫剁向了矿山企业,243家矿山企业只剩下达标的17家。

关、停的同时,安吉还扎紧了口袋——不符合规定的企业一律不准落户。印尼金光集团一个投资近50亿元的造纸项目,投产后年税收可达10亿元,然而因为环保问题被淘汰了……近3年,170多个5000万元以上的投资项目因环保评估不达标被否决,其中超亿元的项目就有10多个。

在治污的同时,从2003年开始,安吉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因地制宜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该县首创的“五整治一提高”工程成为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模本。

单从经济指标考量,“生态立县”付出的代价的确是沉重的:在湖州各县市的经济排序中,安吉一度倒退至倒数第一。如今,“山峦青翠、河流清澈、空气清新,经济结构合理、社会和谐稳定、人居环境优美。”这是国家环保部门对获得“国家生态县”称号的安吉所做的评价。

守住绿水青山

收获金山银山

生态文明已成为城市理想和价值追求。珠海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道路,让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家园更美丽,成为珠三角地区环境质量最好、土地开发强度最小、人口密度最合适、低端产业布局最少及社会最和谐、最平安的城市之一。

一系列漂亮的环保数据直观地显示了珠海生态文明的“硬指标”:2015年全年空气质量达标率为90.0%,全市各主要河流、饮用水源地水质、近岸海域水质保持100%稳定达标,各项污染物监测指标年均浓度全面达标,区域环境噪声值符合国家标准。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5.9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9.5平方米,万元GDP单位能耗0.399吨标煤,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万元GDP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的排放强度分别为1.98千克、1.61千克以内,较2009年下降42.4%、39.5%。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成为广东省增幅最高的地区之一。

这是珠海生态文明在经济发展方面的一个“红利”缩影。守得住绿水青山就一定能收获金山银山。30多年来,珠海始终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坚决关闭一批污染型、高能耗企业,引导企业加大技改和研发力度,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如今,生态文明作为珠海的城市理想和价值追求,不仅源源不断为城市发展注入“绿色动力”,更为珠海经济发展“攒足”后劲,赢得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 (来源:《中国循环经济》)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