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3版:中国招商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3版            中国招商
 

2017年2月21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各类小而散园区将被清理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范颖华

王利博制图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该意见要求,将加快开发区转型升级,把各类开发区建设成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引领区、高水平营商环境的示范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集聚区、开放型经济和体制创新的先行区。对于长期圈占土地、开发程度低、小而散的开发区将进行清理、整合乃至降级、撤销。

相关专家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今后,开发区同质化、房地产化现象严重,低水平恶性竞争,胡乱“圈地”申建各种名目开发区等不良现象将有望杜绝。各类举措将倒逼各类开发区创新、转型升级。

鼓励开发区

发展众创空间

意见强调,鼓励开发区加快发展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业服务平台,构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设立科技创新发展基金、创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完善融资、咨询、培训、场所等创新服务,培育创新创业生态,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良好氛围。

意见要求,开发区要加快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主动培育高端装备、机器人、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数字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大力发展研发设计、科技咨询、第三方物流、知识产权服务、检验检测认证、融资租赁、人力资源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

在此基础上,鼓励东部地区开发区输出品牌、人才、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按照优势互补、产业联动、市场导向、利益共享的原则,与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合作共建开发区。围绕“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推动沿海沿江沿线开发区良性互动发展,建设一批具有辐射带动效应的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引导产业优化布局和分工协作。

将符合条件的出口加工区、保税港区等类型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逐步整合为综合保税区。

国资委商业科技质量中心研究员罗天昊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认为,所谓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便是倒逼开发区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服务水平创新等方面发力,推动园区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每个县开发区

不超过1家

意见要求,要避免开发区同质化和低水平恶性竞争,形成各具特色、差异化的开发区发展格局。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积极探索建立开发区统一协调机制,鼓励以国家级开发区和发展水平高的省级开发区为主体,整合区位相邻、相近的开发区,对小而散的各类开发区进行清理、整合、撤销,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实行统一管理。对于位于中心城区、工业比重低的开发区,积极推动向城市综合功能区转型。

该意见进一步规范了开发区设立、扩区和升级管理。意见要求,各省(区、市)政府要根据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和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稳步有序推进开发区设立、扩区和升级工作,原则上每个县(市、区)的开发区不超过1家。

国家级开发区的设立、扩区和省级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由省(区、市)人民政府向国务院提出申请,由科技部、商务部、海关总署等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研究、通盘考虑,提出审核意见报国务院审批。省级开发区的设立、扩区、调区,由所在地人民政府提出申请,报省(区、市)人民政府审批,并报国务院备案。

根据该意见,开发区考核结果今后将与奖惩措施挂钩。对考核结果不合格的开发区,要限制新增土地指标,提出警告,限期整改;对整改不力,特别是长期圈占土地、开发程度低的开发区,要核减面积或予以降级、撤销。

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清华大学县域经济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曹伟认为,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各地开发区的发展基本上是粗放式的野蛮生长。圈地现象严重,土地利用不集约,过度房地产化、同质化竞争等问题层出不穷。随着园区供给侧改革的推进,小而散的各类开发区已经到了必须进行清理、整合、裁汰的时候了。

他指出,今后的开发区必须要将规划布局前置,不仅要突出产业发展功能,成为产业集聚发展的平台,还要统筹生活区、商务区、办公区等城市功能建设,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避免开发区成为“鬼城”、“空城”。

鼓励运营

特色产业园

为了适应开发区转型升级需要,加强开发区公共配套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用地保障,意见提出,将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用地比例,适当增加生活性服务业用地供给。对发展较好、用地集约的开发区,在安排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时给予适度倾斜。

利用存量工业房产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及兴办创客空间、创新工场等众创空间的,可在5年内继续按原用途和土地权利类型使用土地,5年期满或涉及转让需办理相关用地手续的,可按新用途、新权利类型、市场价,以协议方式办理。

同时,鼓励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进行开发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类项目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在现有的开发区中投资建设、运营特色产业园,积极探索合作办园区的发展模式。支持符合条件的开发区开发运营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发行债券融资。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