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新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第三极
2016年实现全口径工业总产值3880.2亿元,在国家级高新区的综合排名中升至全国第3位,仅次于中关村和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龚友国
菁蓉国际广场 |
恒风动漫创作室 |
英特尔成都投产仪式现场 |
春节刚过,成都高新区召开工作会并发布2016年报,公布2017年工作目标。2016年,成都高新区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统揽,瞄准国际创新创业中心奋斗目标,全年实现产业增加值1436.5亿元,每平方公里GDP达11亿元,增长8.5%,总量占四川省的4.4%;经济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升,实现全口径工业总产值近3880.2亿元,在国家级高新区的综合排名中升至全国第3位,仅次于中关村和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成都高新区党工委书记范毅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17年,成都高新区将乘势而上,奏响打造“万亿级国际创新创业中心”主旋律,构建“一区四园一城一镇”发展模式,突出“一极两区一新城”工作重心,深入实施“七大行动”计划,奋力跻身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为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当好主支撑。
做实产业,培育新千亿产业集群
2016年是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起始之年,也是成都高新区打造国际创新创业中心的开局之年。成都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苏鹏介绍,2016年,成都高新区以130平方公里的面积实现产业增加值1436.5亿元,增长8.5%;经济密度进一步提升,每平方公里实现GDP达11.05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36.7亿元、增长15.3%;完成进出口总额1711.9亿元、增长19.2%;实现财政总收入376.6亿元,同比增长5.4%;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4.63亿元,同口径增长8%,地方税收收入112.55亿元,同比增长8.1%,基金预算收入62.44亿元,同比增长11.86%;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实现进出口总额1573亿元,增长27%,占全省48%,位居全国综保区第三。
市场主体增速刷新纪录。2016年,成都高新区共新登记市场主体36253户,同比增长60.25%;新增注册资本(金)1959.88亿元,同比增长134.47%。其中,新登记各类型企业28650户,同比增长57.45%,注册资本(金)1953.65亿元,同比增长135.01%。成都高新区已有各类型企业83371户(不含省、市工商局登记数),注册资本(金)达6897.86亿元。其中内资企业82308户,注册资本(金)6565.95亿元;外商投资企业1063户,注册资本(金)331.91亿元。个体工商户30746户,资金总额20.81亿元。
企业改制上市加速。全年成都高新区新增上市企业2家、新三板挂牌企业55家,上市挂牌企业总数达到132家,在国家级高新区中位居前列,区域经济证券化率保持在240%—300%区间,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与此同时,成都高新区狠抓重大产业化项目建设,在做实产业上下功夫,新千亿产业集群培育成效明显。2016年,生物规上工业企业已集聚47家,实现产业增加值增长15.0%。高端装备规上工业企业突破100家,实现产业增加值增长16.3%。金融产业聚集778家金融机构,营业收入500亿元、增长16.3%。高端软件聚集企业1200余家,销售收入430亿元、增长16.5%。电子商务引进亚马逊、韩国DK等知名电商项目,新增市级创新型电商62家,交易总额突破4000亿元。
引领“双创”,系列政策护航科技型企业
科技型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2016年,成都高新区新增各类科技型企业5200家,同比增长72.75%,占成都市新增科技企业总量的43%。其中,高层次人才创业企业419家,大学生企业和团队130家;新增销售收入突破1000万元企业71家、上规入库企业208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50余家,累计达830家;新增高层次创业人才1223名,其中海归博士255人。截至2016年底,成都高新区的科技型在孵企业总量达12700家,各类型企业存量达83371户(不含省、市工商局登记数),在全国国家级高新区中位居前列。
“科技型企业总量破万反映了成都高新区高涨的创新创业热情。”成都高新区创新中心主任缪晓波表示,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四川省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自由贸易试验区核心区,成都高新区率先落实示范区“6+4”政策,推动先行先试政策全面落地,不断深化财政、金融、工商、科技、双创、人才等多个重点领域改革,为创新创业发展带来新动力。
2016年,成都高新区着力实施“双创大引领”行动,整合产业链资源,加强创新载体建设,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形成了在全国具有领先优势的科技创新创业政策体系。全年新增11家众创空间和孵化器、孵化载体62万平方米;新认定公共技术平台11家,累计认定的公共技术平台达67家,其中电子信息类42家、生物医药类25家,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较完善的全产业链公共技术平台。
深入实施“人才大汇聚”行动。2016年,成都高新区实施了“菁蓉·高新人才计划”,创新设立创智、创客等六大人才招引项目,以建设国际创客天堂为目标,实施推动建设国际人才城、建立高层次人才礼聘制度等举措。截至年底,成都高新区各类人才总量达26.9万人,国家“千人计划”累计达102人,省“千人计划”专家达281人;四川省顶尖团队30个,成都市顶尖团队18个;在成都高新区各科技企业、研究机构中从事研发、生产服务的归国留学人员数超过2000人;柔性引进邵斯达克、夏普莱斯、约翰·戈登及毕晓普4位诺贝尔奖得主前来设立研究机构开展技术项目合作;成功创建全国第4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全国第7家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立2亿元的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金。
区域双创活力进一步释放,2016年,成都高新区在全国率先探索并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制度”改革,重点激励科研院校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转移权“四权改革”,打通科技成果、科技人才、科技企业的权益化和权益流通化“两大通道”、激发创新创业内生源动力,为打造国际创新创业中心、实施“创业天府”高新区引领工程提供政策保障。
商事制度改革取得新突破,成都高新区率先全省开展“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电子营业执照试点以及企业简易注销登记、深化“先照后证”等制度改革,以简政放权进一步激活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2016年,150个原本需要事前审批的事项被改为后置审批,大大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
在投融资体制改革方面,深化金融服务产业能力。参与四川省信息安全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基金等13只政策性产业基金,截至2016年底,已正式运营的10只基金累计实施投资项目273个,投资金额高达67.58亿元;“四个一”政策性贷款服务模式在全国推广,累计帮助3500多家(次)科技型企业获得低成本政策性担保贷款173亿元、信用贷款50亿元;在全省首创民营企业国家专项建设基金落地模式,帮助19个项目落实基金49.24亿元;全国首创的标准增信融资列入《国家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规划》,并联合人民银行、盈创动力建立信用数据库;形成从天使基金到VC、PE的股权投资基金产业链,累计聚集438家股权投资及其管理机构,注册资本规模超过850亿元,管理资金规模超过1000亿元。盈创动力金融服务模式入选四川省十大改革案例,在全省推广。 (下转第十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