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产业观察 全球竞争下“本土文化+全产业链”制胜之道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侯光明 张琦
当前,我国电影产业中市场投资主体有1500家左右,但是,国内企业的规模体量、市场地位以及运作程度都与好莱坞六大电影公司存在很大差距。国内企业尚缺乏完备、持续的产品体系,还存在着“产业规模小”、“运作能力弱”、“制片人地位低”、“明星过分放大”等问题。
事实上,在全球竞争中,中国电影也具有较强竞争优势——地缘、文化、资源,因此企业也可以将“全球化与在地化”有机结合,尝试差异化的喜剧片、都市爱情片、网络大电影、IP改编电影以及功夫片、武侠片、文艺片等以本土文化为基础的中国特色文化电影,采取集中化、低成本、极致化的竞争策略,协同营销资源,抓住本土观众的注意力,创新经营方略。
开创中国流派
事实上,在全球竞争中,中国电影也具有较强竞争优势——地缘、文化、资源,因此企业也可以将“全球化与在地化”有机结合,尝试差异化的喜剧片、都市爱情片、网络大电影、IP改编电影以及功夫片、武侠片、文艺片等本土文化为基础的中国特色文化电影,采取集中化、低成本、极致化的竞争策略,协同营销资源,抓住本土观众的注意力,创新经营方略。
电影是内容创意产业,内容创制是源头。中国电影的繁荣,只有市场繁荣是远不够的,最终应体现在创作的繁荣上,体现在内容的深度和厚度上。电影生产(制作)更要锻造好内容、创新优品牌。美国六大电影公司中迪士尼的成功就在于其与时俱进、源源不断地创新与创意,注重IP的孵化、开发、营销、拓展,形成了完善的产业价值链。而日本电影业,能结合本土特色,形成了极致成熟的类型电影,促进了其文化产业的兴盛——日本的动画、恐怖、青春片,不仅有本土高票房保障,在国外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提升;其他国家在国际化策略中也都能坚守自身的文化与国情特色,如印度的民族文化生态;韩国的人文风情与流行文化,以及法国固守的雅致文化与艺术传承等等,都成为其不可替代的宝贵财富。同时,我们还可以从日本“二次元”流行文化中学习发掘出开拓本土文化消费品的经验。
未来还需在如下方面加力:一是要着力通过打造一批有竞争力的国家文化品牌,塑造世界通行的话语体系,以“中国故事”引领中国文化“走出去”。二是要讲好中国故事。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进行电影产业全球布局。三是要开创中国流派,发挥重点影片的龙头作用。四是借助国际节展,加强海外推广。
构建文化生态
“共享、互动、流动、智能”新趋势,真真切切影响着当下及未来电影生产与消费形态。契合“众创”背景,业内外企业可打开技术平台的障碍和壁垒,以打造“影像(娱乐)消费品”为目标,解决传统院线电影发展中空间、时间等的限制。以构建“电影+”生态圈的思路拓展大电影产业价值链,积极引导健康向上中国特色文化娱乐消费,以技术为支撑创新各类娱乐形态和影像内容,拓展出“大电影”的衍生价值。
以近期海外大热的《精灵宝可梦Go》手游为例,该游戏就是由任天堂、Pokémon公司和谷歌Niantic Labs等公司联合制作开发的现实增强(AR)宠物养成对战类RPG手游。据统计1,过去 20 年,《口袋妖怪》相关的漫画、动画、游戏、玩具和游玩场所总共给任天堂创造超过 4.6 万亿日元,约 576.6 亿美元的收入。由于《精灵宝可梦Go》的大热,传奇影业也将以此游戏为题材,计划制作大电影《精灵宝可梦》,再次拓展了“口袋妖怪”IP的市场空间。
在文化影视行业产业的不断演进中,只有历经长期积累沉淀、将资本运作有机融入到行业发展趋势的电影人,才能真正发现行业的掘金点。电影管理从业者结合组织特征,协同内容、技术、营销三股资源,升级娱乐形态,开创出具有中国特色积极向上的泛娱乐文化生态圈。
驱动全产业链
供给侧的结构性问题,关键是供给主体的结构问题。电影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落脚点也应着力于增加人才、科技、资本、规划及全球资源等市场要素的有效供给。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是重要的创新供给要素。创新人才培养,形成电影智库都是电影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
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智库建设,可以一步支撑产业健全,来驱动全产业链持续、健康发展,具体举措包括:一、结合电影特性鼓励电影“双创型”人才。教育机构加大专业化、创新型高级职业人才的培养,孕育“匠心”加“创新”的“新工匠”,打造电影“精品”,树立“新学院派”品牌。二、以全球化视野培养电影“复合型”人才。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电影行业还需要培育更多具有精准眼光和强大沟通能力的人才,介入电影产业上游开发端,拥有投融资的话语权,培育出既懂“电影创作规律”又懂“金融运作规则”的复合型人才。三、“高精尖”引领和智库支撑。相关机构要加大“高精尖”技术的研发,引领行业技术标准的制定,以科技创新驱动内容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四、形成全链条的运行模式。要以电影文化发展需求和人才双创需求为导向,促进各类创新要素流动与优化配置,满足双创人才的创新创业需求,最终形成“市场牵引、需求导向、资源整合、要素协同、产业辐射”的运行模式。
(作者单位:北京电影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