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命的智慧创造与乾坤共舞
——写在《张忠正风光摄影艺术集粹》出版发行之前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福澄 庆国
雪域礼赞 |
山藏火心 |
幽壑望云 |
风光摄影艺术是从上个世纪兴起的一门新的艺术门类。因为它在表现风光的形象和色彩上,鲜明悦目,对比强烈,有较高的审美艺术价值,所以,很受大家欢迎、非常普及。
张忠正先生自己说,我的风光摄影创作是我在对大自然万物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结合其历史发展的自然特点,才形成风光摄影创作的“这一个”。
由中国摄影出版社编辑并出版的 《张忠正风光摄影艺术集粹》涉猎自然风光和人文风光的各个方面,内容丰富,既有原始的自然风光,也有社会的人文风光,涵盖日月星辰天之文,五岳四渎地之文,城阙朝仪人之文的全部内容,是一部关于风光艺术摄影的集大成。
美是人人追求的最高境界,它包括创造美与审美两部分。
在母亲河畔,在华夏最年轻的土地上,张忠正先生不仅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企业发展之美,同时也用相机镜头创造了让生命的智慧与乾坤共舞的自然风光之美。
有人说,风光摄影艺术是旅游经济的助推力,是大众艺术殿堂最为普及、最受欢迎、最能陶冶情操和提高精神修养的审美艺术创作门类之一。张忠正先生的风光摄影艺术作品,正是利用各种自然特征全方位地表达出了写实境界的完美性,同时也在写实中给予自己的摄影艺术创作以传神境界和妙悟境界的心慧性。
张忠正先生是企业家,同时又是企业摄影艺术家。成为企业家,成为摄影艺术人,不仅要有用心灵构筑的生命智慧,同时又要有读书好学并敢于大胆实践的品质,这样才能让企业发展指数不断攀升,让自己的摄影技艺不断提高,创造美的作品,创造作品的写实境界、传神境界和妙悟境界。
屈指算来,张忠正先生在自然风光摄影这些方面已经实践了四十多个春秋,所以他的摄影作品是“溯石楼,历雪堂,问津斜川之上。万虑洗然,深入空寂,荡元气于笔端,寄妙里于言外”(元好问《陶然集诗序》)。这些都是张忠正先生用泪水与汗水浇灌的秋的收获,都是在风花雪月的美感追求中,得以用“闲性”、“智慧”去创造的月之美、柏竹之美、山水风光之美,让生命的智慧更具有创造与乾坤共舞的自然美的张力和能力。
摄影是时光物类的记录,摄影艺术是历史美好时光的记忆。这种记录与记忆与时空同在。张忠正先生的这套风光摄影艺术集粹的主题正是表达了这一点,叙述了这一主题的画古性。
古往今来,光阴之叹是我们看到的最多感慨。所以孔子曰:“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很含蓄,包含着众多沧桑之感!正如天下第一长联(孙髯“题昆明大观楼”)上联一开始就说:“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下联的对句是:“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在哲人眼中,山水风光,楼台亭阁的存在是一种自然的存在,其中流淌的还有挽不回、留不住的光阴。对于这一点张忠正先生的体会是最深刻的,也是最得体的。
杜甫说“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哀江头》) ;刘禹锡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西塞山怀古》)。人生有限,自然永恒,这种强烈的反差,足以带给人们强烈地心灵震撼,让人怆然而泣下。难怪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发出的无端之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在这天地幽幽,物序流转中,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渺小的转瞬即逝的生命,正像一只小船漂泊于汪洋大海、狂风巨澜之中,随时可以覆灭一样,这就需要我们去规划人生、主动人生、坚强人生。可是,我们需要有一种什么样的人生规划呢?当然,这种规划是艰难的,因为规划本身已经意味着舍弃了很多很多。
就在孔夫子在川上望着流水兴叹的同时,他对自己,对自己的学生和千秋万代的后人描述了这样一种人生轨迹: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这个粗略的人生坐标,有几个重要的阶段,对我们今人有相当的借鉴意义。其实人的一生是从光阴中借来的一段时间,岁月流淌过去了,我们自己也就把这段时间的生命镌刻一个样子,让它成为我们的不朽,成为我们墓志铭。
说实在的,我们的人生应是“三十而立”。我们的一切回忆和成功都应从这个时段开始。这个“立”字,是内在的立,然后才是自己的坐标上找出自身的位置,融合自己的境界。林则徐在古山上有一副对联,叫做“海到尽头天做岸,山登绝顶我为峰”。这是中国人对于山川的一种感受,它讲的不是征服,而是山川对我的提升。
“而立”到“不惑”是人生最好的光阴。三十以前是积累,是生命的加法。三十以后就要用减法生活了,也就是要学会舍弃那些不是你心灵上真正需要的东西。减法,就是把那些不想交的朋友舍掉了,不想做的事拒绝了,不想挣的钱不要了。知道舍弃,才有作为。 (下转第二十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