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装备产业面临升级换代核心技术壁垒待攻克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郭伟
近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部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印发的《农机装备发展行动方案2016—2025》(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发布,农机工业产业升级列入国家发展战略。
《中国企业报》记者从农业部等相关部门了解到:到2025年,我国实施的农业机械化装备发展行动,将着重从主机产品创新、关键零部件发展、质量提升、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农机农艺融合发展等五个方面,切实解决国内农机装备滞后难题,优化农机在提升现代农业质量效益的综合应用能力。
中高端农机制造滞后
“十二五”期间,我国农机装备机械化程度明显改善,成为全球名副其实的农机生产大国。截止到2015年,全国规模以上农机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了4523亿元,较“十一五”末增长73.6%; 农机产品种类不断增加、生产能力日益增强,一些大型高效、精准、节能型装备研发制造取得积极进展,涌现出中国一拖、吉峰、雷沃等一批大型骨干农业机械生产企业。
农机种类和产品品质的优化,推动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的攀高。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十二五”以来,我国的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3%,而由于我国某些地区长期沿袭传统的耕种模式,加之土地流转时间缓慢,农村的农机具更新换代周期拉长,相对影响了农机核心功能部件和整机实验计量检测开发的推进。
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副秘书长杨林指出,目前我国虽然是农机生产和使用大国,但从现代化装备程度上来说,还是与西方提前进入农业现代化的国家存在太大差距,突出问题在于品种不全、产品质量不高、中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关键零部件受制于人、共性技术研究基础薄弱、农机农艺融合不紧密等环节。
杨林还表示,要解决现有农机供给中的突出矛盾,大而全只是量的体现,最关键的还是要突破核心技术上的“壁垒”,实现大体制下的多方联动,重点研发推出新型能源农机,推广现代高效农业作业导航信息技术,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科学种植农作物的本领,达到农机在满足现代高效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配置作用。
企业将精耕细分领域
我国地域广阔,南北气候差异明显,种植农作物节气和环境各异,也给高效能农机的应用推广带来很大的困扰。而“农机装备发展行动方案”从主机产品的创新等方面,根据农业特定的生产条件,细分出十二种类精细化农机具的发展方向,全覆盖现代农业种、管、收不同领域,进一步给农机装备行业圈定了分项实施的目标,对于整个行业的规范发展起到深远影响的同时,也将影响到不同类型的农业机械生产企业。
“为解决目前国内中高端农机产品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我们正在通过政策规范、市场引导和社会组织互动等多种手段,以发展高能效、高效率、低污染的‘两高一低’农机产品为目标,以完善农机产品品种为重点,提高农机产品的信息感知、智能决策和精准作业能力。适应我国不同地区经济水平、高中低端产品共同发展的格局,鼓励农机主机生产企业由单机制造为主向成套装备集成为主转变。”农业部农机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副站长郭建辉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雷沃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王玉荣在和《中国企业报》记者交流时透露:“这次国家出台《方案》,对我们所产生的影响是积极的,公司还是有很多遗漏的短板,需要我们参照《方案》及时拾遗补缺,更好地在‘互联网+技术支撑’的大数据下,建设智能化工厂和数字化生产车间。”
北京德邦大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市场部张鹏对于《方案》的实施,却有他的一番理解:“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我们的产品优势凸显在高端农机上。如收割机、施肥机、播种机、喷灌机及烘干机等小而精的高端农业机械,是我们公司推向市场的专利产品。近年来,市场回报率可观。可随着《方案》的实施,国内很多农机制造企业也会在国家扶持政策的推动下,日益提升自己的产品品质,靠某些潜在优势抢滩市场,加剧农业机械供需市场的竞争,这就要求我们加大技术攻关难度,专业提供农业生产全过程中的设备供应及系统集成方案,才能更好驾驭已占领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