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37版:装备制造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37版            装备制造
 

2017年1月17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圆珠笔芯技术突破折射中国制造困境与希望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洪鸿

王利博制图

近日,太钢集团终于生产出高性能、易切削、不开裂的笔尖专用钢材,一举扭转圆珠笔芯核心材料高度依赖从日本、瑞士等国进口的尴尬局面。

业内人士认为,这一突破,不能简单地从降低成本、利润高低来看。这一技术代表着国际顶尖技术,攻克类似的技术还能服务于类似的工业品。这验证了一种工业方法论,无形之中提高了我们的工业能力。

制造业存三大薄弱环节

中国很多高尖端技术都已进入世界前列,为什么一个小小的圆珠笔笔珠的核心技术长期解决不了?问题究竟出在哪儿?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博士赵刚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主要原因在于以前国内搞研发,没有面向市场,生产圆珠笔都是很传统的制造业,长期生产成本低的低端产品。过去科研也好,重大攻关项目也好,都是面向一些国家战略性的重大工程项目,比如发动机、芯片、航天、高铁等,而对普通老百姓经常用的东西却忽略了。

赵刚告诉记者,中国的制造业存在着三大薄弱环节,长期得不到解决。首先是基础材料,像碳纤维、纳米材料、特种材料、特种钢材等等,像这种材料长期得不到突破,就很难生产出先进的高端装备产品;其次是一些基础的元器件,我们很多设备都号称国产,外表看起来非常漂亮,但里面的一些核心元器件、基础的元器件都是依靠进口;再次就是基础的工艺,这些工艺也很弱势,这个需要几十年如一日的专门钻研才能掌握,这些工艺不像设计,设计有图纸有尺寸有具体的标准,而这些工艺它需要的是工匠精神,比如焊接技术,就需要工人在操作时精益求精才行,而我们有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缺乏的就是这种工匠精神。如果这三大薄弱环节彻底解决了,中国就会真正地成为世界制造强国。

对此,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副司长李北光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对于装备的零部件、元器件、基础软件、先进材料、基础工艺和计量、检测、实验、验证和标准等产业基础技术薄弱问题,我们将通过工业强基工程,经过五到十年的努力,使关键部分零部件材料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夯实制造强国建设的基础。实际上,装备落后的背后是工业基础能力落后,而工业的基础能力集中体现为先进的制造水平和技术。

据赵刚介绍,早在2011年,科技部就启动“制笔行业关键材料及制备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目标是三年内通过技术攻关,给数百亿支中国制笔安上“中国珠芯”。赵刚介绍说,该项目分为三个子项目,分别是:圆珠笔墨水的研发与产业化;笔头线材及其装备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笔头与墨水匹配等瓶颈问题;由贝发集团、晨光集团、上海纳诺微科技公司三家企业牵头承担各个子项目的科技攻关。

太钢集团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王辉绵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认为,钢材要制造笔头,必须用很多特殊的微量元素,把钢材调整到最佳性能,要想取得突破,太钢集团必须自主开发一套前所未有的炼钢工艺。经过五年来的不断试验总结,终于在2016年10月取得成功,用太钢不锈钢原料生产出来的笔芯显示了不同角度下的连续书写800米不断线。测试结果表明,圆珠笔出水均匀度、笔尖耐磨性基本稳定,产品质量与外国产品相当。

工业能力得到提升

由太钢不锈组织起草的《笔头用易切削不锈钢丝》行业标准已经通过全国钢标委审核认定。据王辉绵介绍,太钢不锈将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全线工艺,提升关键技术质量指标水平,满足制笔企业的要求。

赵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圆珠笔核心技术的突破,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根据一份公开的行业数据显示:中国已经占领了全球80%的圆珠笔市场,若完全实现自主生产,总体成本将降低10亿元人民币以上。“这不是个小数目,仅从眼前利益来看,‘笔头问题’就绝不是小问题。”赵刚说。

对此,王辉绵也认为,一根几毛钱的圆珠笔背后,不只是简单的生产、交易,还代表着冶金、精密加工技术等和人才培养的砥砺前行,这是无价的。比如我们此次研制成功了两台国产笔头制造设备,这种高精密加工机床绝不是生产一支笔就完成使命了,还能为其他有需求的产品提供技术和服务;再比如我们此次研制出的特殊钢材,某种程度上缓解了钢铁产量第一的制造大国中低端产能过剩、高精尖技术缺乏的尴尬,而此次技术的革新更是让技术工人充分发挥了“匠心”,要知道,资本逐利的社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商家常常懒得潜心费力搞研发,长此以往恶性循环,阻碍技术人才成长,反过来又会制约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王辉绵告诉记者,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我们一直面临美日欧的高科技封锁,要打破这个僵局,能不能做和做不做得到是两回事。显然,要想由“中国制造”变为“中国质造”,甚至“中国智造”,真正实现强国梦,需要解决更多的“笔头问题”。

上海一家知名的制笔企业销售总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不能简单地用笔尖钢的利润高低来看这件事,笔尖球座生产和加工的工艺精度要求很高,代表着国际顶尖技术,攻克类似的技术还能服务于类似的工业品。这验证了一种工业方法论,锻炼了工业能力,也培养了更多人才,积累了更多经验,无形之中提高了我们的工业能力。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