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42版:中国国资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42版            中国国资报道
 

2017年1月17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2017国企“大手笔”: 混合所有制改革扩容加速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石岩

王利博制图

一年一度中央企业负责人大会,历来被称为央企工作重心部署的风向标。在近日召开的中央企业、地方国资委负责人大会上,国务院国资委主任肖亚庆为2017年国企改革勾勒出清晰的路线图。

肖亚庆1月12日表示,围绕做强做优做大目标,国企将加快深度调整重组步伐。一方面推动企业集团层面兼并重组,加快推进钢铁、煤炭、电力业务整合,探索海外资产整合;另一方面,将进一步推动实施专业化重组,支持中央企业以优势龙头企业和上市公司为平台,通过股权合作、资产置换等方式整合同质化业务。

“混改”力度加大

“除了要求中央企业利润总额力争同比增长3%、努力达到6%,国资委还将推进七大领域混改、化解过剩产能以及处置‘僵尸企业’等多项改革硬任务。”肖亚庆表示。

据肖亚庆介绍,2017年要全面推进中央企业分类改革,落实中央企业功能界定与分类方案及配套措施。深入推进公司制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改革,积极探索集团层面股权多元化改革,全面完成国有企业公司制改制,支持中央企业间、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间交叉持股,大力推进改制上市工作,在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民航、电信、军工等领域迈出实质性步伐,并抓好10家中央企业子企业混合所有制员工持股试点工作。

资本市场上,混改概念股涨幅居前。股价的上扬并不是国企治理结构改善的反映,而治理结构的改善才是国企混改的要义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按照国资委的计划,今年将把更大改革自主权赋予“十项改革试点”企业,部分在企业集团层面开展的试点,可以于二级、三级企业加快推进,大胆探索。

自去年明确首批重点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企业,确定在10家中央企业子企业开展员工持股试点后,中国建材和国药集团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另外,上海竞争类企业中2/3已经实现整体或核心资产上市;河南确定的17户混合所有制试点企业中已有14户实现股权多元化;四川发布了336个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资的重大项目,总投资额达9000亿元。

除此之外,2017年国企要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进一步推进钢铁、煤炭去产能工作;不断完善科技人才评价机制,对科技人才评价要突出中长期目标。认真探索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措施,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持续推动职能转变,不断提高监管效能。明确出资人监管职责边界,制定完善权力和责任清单;全面从严加强党的建设,为国企国资改革发展提供坚强保证。实现加强党的领导与完善公司治理有机统一。

央企业绩企稳

在中央企业、地方国资委负责人会议上,肖亚庆表示,国资系统过去一年的业绩实现了恢复性增长目标。

肖亚庆披露,2016年,国资监管系统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43.6万亿元,同比增长4%;实现增加值10.4万亿元,同比增长7.4%;实现利润总额2.3万亿元,同比增长6.3%。其中,中央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23.4万亿元,同比增长2.6%;实现增加值6.1万亿元,同比增长5.2%;实现利润总额12326.7亿元,同比增长0.5%,扣除政策性降价减利因素后同比增长16.5%;盈利企业达96家。

2016年圆满实现了年初预定的效益恢复性增长目标。

据悉,招商局、中国三峡23家企业收入增幅超过10%。中国建筑、中国中铁等7家建筑企业累计新签合同额、实现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同比增长25.3%、5.6%和8.4%。

肖亚庆透露,2016年中央企业百元收入负担的成本费用同比下降0.5元,如宝武集团、中煤集团等14家企业成本费用同比下降超过10%。3家电信企业压降销售费用418亿元,3家航空企业压降代理销售费用61亿元,3家石油石化企业桶油操作成本降低1.3美元。

中央企业还不断加大降杠杆和风险管控力度,2016年平均资产负债率同比降低0.1个百分点,利息支出同比降低1.9%,实现汇兑收益140.1亿元;利用股票市场、产权市场进行股权融资1976.2亿元,充实了企业资本金。

对于今年央企所处的经济环境和面临的挑战,肖亚庆直言,虽然经济出现企稳信号,企业实力明显增强,潜力正在挖掘,动力在形成,但是还有不稳定不确定因素需要高度重视。他提醒各地央企和国企,目前还有结构性矛盾突出的问题,行业和地区分化加剧,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有待培育。

肖亚庆还坦言境外经营风险持续加大,部分企业的境外经营效益下滑。去产能、处置“僵尸企业”和特困企业任务还十分艰巨,需要下大力气推进。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