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消费电子遭遇创新瓶颈 中国企业发力破题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许意强
王利博制图 |
在全球消费电子市场上,中国已经被认为处在成熟的发达国家水平。近日,美国消费技术协会发布的一份《全球消费科技市场2015—2020预测报告》将中国直接列为消费电子的发达国家。
在中国成为消费电子产业强国的背后,是全球消费电子产品创新遭遇“天花板”,最近五年来除智能手机之外再也没有出现一款全球市场认可的新产品。在这期间,以华为、海尔、海信等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强势崛起,为全球市场带来新的变量,被赋予改变者的新使命。
中国企业高调崛起
美国消费技术协会研究总监Steve Koenig预测称,2017年全球消费电子市场表现不会太抢眼,整体产品销量将与去年基本持平,总体营收将达9290亿美元左右,较2016年可能会有所下降。
背后原因正是最近五年来,全球消费电子市场上的新品迭代放缓,除了智能手机之外,虽然出现人工智能、3D打印、健康医疗等一系列技术趋势,但相关技术的商业化应用却停滞不前。在全球市场一片暗淡的背景下,来自于中国军团的力量,却可能会给全球带来新的改变。
美国当地时间1月5日至8日举办的美国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以下简称CES展),吸引了全球4300多家企业或组织参展,其中超过1300家的企业或组织来自中国。《中国企业报》记者在现场看到,海信、长虹、TCL、海信、康佳、华为、中国电子、乐视、小米、阿里、苏宁等一大批企业,与英特尔、高通、三星、松下、索尼等外资企业同台竞技。
其中海尔展出全球首个智慧家庭系统UHomeOS以及搭载该系统的智慧厨房、智慧客厅、智慧浴室等多个体验场景。长虹推出全球首款分子别识手机,将智能手机直接拉进了人工智能的新时代。海信则推出全球首款双色4K激光电视并布局QLED新技术。
产经观察员洪仕斌告诉记者,“最近三四年来,全球消费电子市场竞争格局加速裂变。日企衰退,韩企遇坎,唯有中国企业保持着一股强势崛起的势头。可以说,中国企业肩负着带领全球消费电子产业突破创新‘天花板’的重担。”
中国于全球市场强势崛起,正是得益于海尔、长虹、小米、阿里等都有自己的原创科技和产品,释放自有技术路线图和发展主张,一举扭转过去模仿跟随外资企业的发展策略。
日系企业复苏
目前电视、手机、电脑、相机等传统“七大件”至今还占据全球消费电子市场80%份额,出现“青黄不接”局面。美国消费技术协会总裁兼CEO Gary Shapiro透露,“2016年机器人和自动化设备全球装配量总和已突破100万台,最近几年兴起的可穿戴设备依然高速增长,特别是在日本市场上增速最为明显,人工智能、健康医疗、5G,以及自动驾驶等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爆发。”
不过,这一局面仍然无法缓解全球消费电子市场“传统产品占比过大,创新产品增速过慢”局面。
作为全球消费电子老牌巨头,以索尼、松下等为首的日本企业过去几十年来长期主导着全球市场消费的风向标。虽然经历了过去几年的发展转型和调整带来的巨亏泥潭,但是从2016年开始随着索尼电视、相机、耳机等主业在高端市场上的成功突破,以及松下从B2C到B2B转型步入佳境,日本企业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开始出现复苏迹象。索尼中国董事长兼总裁高桥洋曾对此表示,我们已经找到在高端市场上引领的通道。
在灵基咨询研究总监胡洪森看来,“与中国企业相比,日本企业在消费电子产业的技术积累和沉淀是最大的优势。但是在发展活力和后劲力方面,中国企业则略胜一筹。随着中国企业以资本并购手段加强对全球创新资源的整合,这无疑是弯道变轨的机会。”
韩国企业遇阻
全球消费市场预测报告指出,今年全球经济将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就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韩国“双雄”在全球市场就遭遇“重创”:三星手机爆炸引发全球召回停产的信任危机,而LG寄予厚望的OLED电视推广迟迟无法普及,市场占有率不高,传统家电手机业务增速下滑并面临亏损。
过去几年牢牢把持全球彩电两强的三星和LG,如今走出截然不同的道路:三星发力QLED量子电视,LG则继续推动OLED电视。但是这两大技术路线与两年前中国企业确立的方向不谋而合,从一个侧面折射出韩国创新力的衰减。
依托规模化生产和资本并购,近年来中国企业越来越多站在全球的中心,展开一系列自主化、原创性经营,并整合全球尖端科技创新资源,缩短在技术上与日韩的差距。正如浙江万里学院客座教授冯洪江所说的,“在数量上,中国已成为全球消费电子的‘老大’,但是在创新的能力和质量上,与日韩还存在一定距离。我们要看到的是,随着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兴起,这可能会给中国企业超越并领跑提供新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