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3版:第十四届中国企业发展论坛·高端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3版            第十四届中国企业发展论坛·高端
 

2017年1月17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凝结共识 聚力发力 振兴实体经济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 李毅中

要高度警觉实体经济“脱实向虚”,防止工业被“空心化”

一般地讲,实体经济是指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民生改善提供产品和服务、创造物质财富的经济活动总集成。实体经济是人类赖以生存,满足衣食住行用需求的基础和支撑。所谓实体经济,主要是相对证券、期货、金融衍生、房地产等以资本运作为主的虚拟经济而言。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互相依存、协调发展,虚拟经济应为实体经济服务。大力振兴实体经济,工业是主战场。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7月视察湖北省时强调指出“工业是我们的立国之本”。党的十八大再次明确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的目标,其中包括“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需要付出艰辛努力。十八大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四化”同步发展。因此,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两个百年目标,工业在国民经济中仍然发挥着主导和支撑作用。

发达国家工业化经历了上百年或更长的历程,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前后实现工业化的,比我们早了七八十年。美国1955年实现了工业化,但之后由于长期依赖虚拟经济,房地产和过度金融衍生泡沫泛起,引发金融危机殃及全球,教训深刻。痛定思痛、深刻反思,美国2009年提出了“再工业化”、“本土回归”、“重振制造业”。德国制造业实力雄厚,在金融危机中也受到冲击,但抗风险能力强,走出低谷较早,2013年提出“工业4.0”,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先声夺人。当今世界各国都在进行经济深度调整。我国工业经受发达国家回流重振抢占高端制高点、发展中国家低成本抢占中低端的双重挤压。而我国国内近几年出现实体经济“脱实向虚”、工业被“空心化”的现象,是经济重大结构性失衡的表象,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资金很少流向实体经济。资金池中的总量并不少,但很少流向实体经济,而是过多注入了股市、债市、房市、期货市场炒作获取高利,还有大量资金通过理财等金融衍生工具在体外循环。仅以央行公布2016年1—9月数据计算,在新增贷款10.16万亿元中,房地产贷款为4.32万亿元占42.5%;在全部贷款余额104.11万亿元之中,房地产为25.33万亿元占24.3%,明显高于同期工业贷款余额的占比。一些企业为谋求利益,自有资金不再用于更新改造,而去炒股炒房。2015年4—5月,全国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在长达6个月负增长后实现当月由负转正,据分析增加的利润90%以上来自股票、债券、期货、基金收入,随着股市的跌落6月以后又跌入7个月负增长。

二是工业企业盈利能力减弱。全国规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利润率从2010年以来逐年下降,分别是7.6%、7.2%、6.66%、6.16%、5.76%。2016年1—11月略有回升为5.85%。2015年中国企业500强中,261家制造业企业净利润只占17.1%;33家金融机构净利润却占56.8%。据测算银行的净资产利润率是制造业企业的两倍多。2009年以来,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快速下降,而金融业增加值在GDP中占比迅速上升,数据显示2015年已占8.5%,甚至高于发达国家。

三是工业投资增幅急剧下滑。实体经济盈利低落,进一步减弱了对资本的引力。2015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工业只增长7.7%,2016年1—11月全国增长8.3%,工业只有3.4%。工业投资在全部投资中的占比总体上与工业在GDP中占比相当,但东部一些发达省市工业投资占总投资之比远低于工业占GDP之比,工业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工业被“边缘化”,一些地方和部门不再关注工业的转型升级。

四是分配悬殊加大,导致人才流失严重。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5年全国19个重点行业非私营单位职工平均年收入,最高的是金融业11.48万元,最低的是农林牧渔业为3.19万元,相差3.6倍。信息软件业11.2万元居第二位,制造业5.53万元排第14位,建筑业4.89万元排第15位。实体经济员工收入普遍低下,反差之大导致在人才流向、职业选择上,实体经济行业处于绝对劣势。

中央对实体经济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对上述问题和倾向的警觉,早在2011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已指出,要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发展,人才和资金等要更多投向实体经济,改革措施要更加有助于发展实体经济,收入分配要更多向劳动倾斜,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并具体指明了发展实体经济的方向和任务,即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合理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

在2016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我们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我国有13亿多人口,老百姓衣食住行用,经济社会发展物质技术支撑,离开了实体经济是不行的。千万不能把关系国家安全、关系国际竞争力的实体经济搞虚了、搞少了。

近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支持实体经济的重大举措,具体来说,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国家设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技术改造专项资金、集成电路发展基金等专项基金。出台了电价改革、电网收费改革等降低用电成本,采取了多项奖补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支持钢铁煤炭去产能等。二是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增值税由生产型改为消费型增多抵扣项目,多项减免小微企业所得税,取消不合规乱收费,尤其是营改增全面实施,以上几项合计年减税9000亿元。三是银行多次降息减少企业利息支出。据统计,2016年1—11月规上工业企业利息支出减少7.8%。调整信贷结构,缓解小微企业贷款难、贷款贵,实施债转股给企业增添了活力。四是加大垄断行业改革。如电力、石油、铁路、电信、民航、市政等鼓励民间资本有序进入,试行“PPP”合作模式。这些措施或正在实施,或见到了成效。同时仍存在政策不到位、力度不够大等问题。企业反映,希望进一步减税清费,降低企业成本;进一步落实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让利于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投融资体制,使企业真正成为投资主体;切实落实产权保护,调动民间资本积极性。不少企业还建议,要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加强舆论引导,营造“实业致富、勤劳创业”的良好社会氛围。

企业要自信、自强、自立,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把实体经济做强做大

企业肩负着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历史使命,承担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艰巨任务。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发扬具有光荣传统的工业精神和现代企业精神,做好本行业、本企业的各项改革、发展工作。振兴实体经济不仅要改善营商环境,更要依靠企业的内在动力。

一是端正主业、突出主业。集中精力、物力、财力,一心一意做强、做优、做精主业,防止盲目扩张。力戒高负债经营、高负债建设,保持良好的产业结构、稳健的资本结构,防范财务风险,提升资产盈利能力。大企业要力争成为行业骨干龙头,中小企业要力争“专精特新”。二是落实创新驱动,融入企业经营战略。在科技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业态创新等方面下功夫,瞄准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对标达标,消除瓶颈、补齐短板。尤其突出节能降耗、减排治污、质量品牌等要素,全面提升技术经济指标,提升对经济、社会、民生的供给能力。三是结合实际实施《中国制造2025》。主线是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主攻方向是智能制造,转型方向是制造业服务化。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工业制造技术密切结合,推进互联网与工业制造业跨界融合,将“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战略融为一体、相辅相成。推进工业制造业迈向国际产业链中高端,提高行业企业的发展能力。四是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问题导向、抓准重点难点,攻坚“三去一降一补”,祛病健身、固本强基,优化改进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资本结构,为实现转型升级夯实基础。发展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是增加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使其焕发生机也是增加新动能,两者必须同时发力,打造经济“双引擎”。

我国实体经济的改革发展已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企业要看到营商环境不断改善,也要看到经济运行中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也在加剧,更要找准自身的差距和问题;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部署,遵循经济规律、市场规律,振奋精神、聚力发力、真抓实干,为振兴实体经济做出不懈努力。

(本文为李毅中在第十四届中国企业发展论坛上的发言)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