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7版:园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7版            园区
 

2017年1月10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沧州渤海新区:创新是发展第一动力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汪晓东

“延伸监管”有效解除北京医药企业后顾之忧后,沧州渤海新区产业园带动效益持续壮大。

“创新是引领沧州渤海新区发展的第一动力。我们正在全面唱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主旋律,加速形成以创新为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沧州渤海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张国栋说。

项目是发展的核心

“港口国际化、产业集群化、全域城市化、环境生态化,是沧州渤海新区坚持‘五大发展理念’,按照转型和率先发展要求,提出的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战略。”张国栋说,项目是发展的核心。

2016年,新签约亿元以上产业项目及高新技术项目724个,同比增长338%,总投资3181亿元。特别是在对接京津方面,共引进各类优质项目218个,总投资2077亿元。其中,中科院微电子产业园、京粮集团、天津中荣化工等大项目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对旭阳化工己内酰胺等一批产业链延伸项目进行改造提升;推进同捷新能源汽车等一批新兴产业项目加快建设;做好沧海文化主题公园等现代服务业大文章;发展澳洲肉牛育肥屠宰加工等现代农业项目;抓好中铝氧化铝等重大战略支撑项目,为发展积蓄强大能量。

沧州渤海新区在市场主体培育攻坚行动中,加快双创中心、中捷大学科技园等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培育一批孵化器和加速器;借助京津优质创新资源,加快推进北京科创园沧州渤海新区产业基地建设,积极引进一大批创新型企业;在工商登记、创业辅导、信贷融资等方面加大帮扶力度,使更多民营企业扎根新区、茁壮成长;着力抓好中海石油中捷石化、鑫海化工等一批领军企业,推进河北中重、嘉好粮油等重点企业转轨上档,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动力。

半小时办出规划许可证

在张国栋看来,创新,往往需要改变旧制度、革掉旧习惯。沧州渤海新区在创新的道路上,做到既尊重客观规律,又敢于破旧立新;既讲究工作方法,又勇于打破条框。尤其是在提高行政效能、服务项目建设、完善考评机制等方面,采取新办法、硬措施,努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充分释放创新发展动能。

“以前办类似的业务至少也得两三天,没想到现在这么快就办完了。”从行政审批窗口拿到盖有“行政审批专用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河北海通铁运物流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孟茹表示,用时不足半小时。

成立行政审批局是沧州渤海新区着力规范和改进行政审批行为,从制度建设上破解“审批难”所进行的有益探索。行政审批局集安监、财政、城市规划建设、交通运输、社会事务管理、质监、国土、工商、环保等11个部门的行政审批职能于一身,负责办理涉及项目建设、城市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民生等领域的122项行政审批事项。通过体制的创新,沧州渤海新区的审批主体由分散变为集中,监管主体由业余变为专业,真正实现了“一口对外、一章审批”,审批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目前,沧州渤海新区行政审批局已办结各类事项2633件,平均办结时间缩短至3.5小时。

其实,通过创新提升工作效能,已在沧州渤海新区成为常态。

在推进项目建设方面,沧州渤海新区创造性地提出“四段式工作法”,如此一来,沧州渤海新区发展活力被充分激发,项目和市场主体数量呈现“井喷”:目前,共推进亿元以上重点项目336个,总投资2944亿元;新增市场主体6276户,总量达到31636户,同比增长26.2%。

博士后“组团”挂职

京津冀一体化让沧州园区实现发展,这其中,科技创新是引领经济发展的关键引擎。

据介绍,由沧州绿源水处理有限公司承担的“先进膜材料与膜集成工艺处理高浓度化工废水技术开发与应用示范”项目成功入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这是沧州渤海新区在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也是沧州市第一个由本地企业作为主承担单位的国家科技项目。这对于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和鼓励更多企业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依托创新链提升价值链,具有重要意义。

无独有偶,中海石油中捷石化公司便是沧州渤海新区产业园区中的一面旗帜。

近年来,中海石油中捷石化实施了常减压装置加热炉改造、重催装置三旋改造、气分装置脱硫系统改造等30多个科技项目改造,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实现了节能减排。其中仅加热炉由燃油改燃气一项,每年就可节约燃料油6600吨,节省费用3600多万元。最近,企业还准备上马一个催化烟气脱硫项目,以降低废气中硫的含量。最终,它与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北京化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取得联系,达成了合作意向。

事实上,科技创新对于企业和园区经济的拉动作用可见一斑。在引进高校及吸引科研机构落户方面,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沧州渤海新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育学院等六所高等院校已实现招生;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单位的科研团队已入驻沧州渤海新区大学科技园。同时,沧州渤海新区与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河北工业大学、天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紫竹产业研究院、天津大学滨海新区产业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院等众多高校和研究所保持密切接洽,积极推进科技创新。

同时,沧州渤海新区鼓励各类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以兼职、咨询、讲学、科研和技术合作、技术入股等柔性方式,前来创新创业。目前,清华大学21名博士后“组团”来沧州渤海新区挂职。这些专业方向涉及产业经济、港口及产业物流、材料化工、高科技产业孵化、历史遗产保护等多个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就职于沧州渤海新区相关部门和单位,成为沧州渤海新区发展“智囊团”。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