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7版:园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7版            园区
 

2017年1月10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物流园区:角逐智能化的未来之战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汪晓东

技术人员正在青岛保税港区物流信息中心进行智能控制作业

2016年对于中国物流园区来说印象深刻。从初创到规模专业再到开放共享,物流业开始真正迈向全面开放、物流智能化阶段。

物流企业经历了哪些发展?未来如何完成突围,真正实现智能化?这对于创新驱动发展物流业,建立智能物流园区极为重要。

物流技术3.0猜想

随着“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概念的深化,生产、装备和物流行业正面临一次全面升级,作为工业4.0三大核心之一的智慧物流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全新一代智能物流技术正为物流园区的发展提供新的发展方向。智能物流园区是现代物流的有效载体,过去规模效应、发展水平良莠不齐,园区信息化建设实用性不足,缺乏物流智能技术的格局亟须打破。

“物流作为京东的核心竞争力一直引领着行业的发展,更不断从内部酝酿新的物流技术革命。”京东集团副总裁肖军认为,物流技术到目前的无人仓已经发展至第三代。其核心特色体现为数据感知、机器人融入和算法指导生产,可以全面改变目前物流仓储的运行模式,极大提升效率并降低人力消耗。

然而,相对于物流企业的“激进”,国内物流园区存在的物流效率低、成本高、物流发展不平衡已成为各方的诟病对象。

第三代物流系统技术将对物流园区建设产生深远影响,智慧仓储管理,大数据、自动化立体仓储系统和智慧物流方式会接踵而至。为入驻企业提供线上线下、多平台、全渠道、全生命周期、全供应链一体化的物流服务园区将会适时出现。

平台信息化成趋势

从物流园区的建设发展来看,信息平台的建设是现代智慧物流园区发展的趋势和方向。而物流信息化的本质是:企业物流信息化、物流企业信息化、物流信息企业化、信息企业物流化。

智慧物流园区的信息平台建设应充分利用现有的社会信息化资源,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分步实施,注重实效,稳步前进。国内企业要想真正实现物流的信息化,就必须循序渐进,寻找适合自己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因此,对于目前流行的ERP(企业资源计划)、CRM(客户关系管理)、SCM(供应链管理)、BPR(业务流程重组)等技术,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企业应该客观准确地寻找自己的定位。

“物流在整个购物流程中,是与用户关联极为密切和直接的一环。而在物流大环节中,分拣订单最为繁琐,用时长、分拣差错率将会直接影响用户的购物体验。京东智慧物流运用智能分拣中心系统使整个分拣流程更为简洁顺畅,分拣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肖军说,京东智能分拣中心是一套全智能化、机械化操作的平台,它拥有独立的场院管理系统及AGV操作台,其完善的远程实时监控体系有效地实现了整个业务操作流程的可视化。

吕梁天源物流中心项目,总占地面积516亩,设四大物流园,即:钢材及有色金属物流园、建材及建筑装潢材料物流园、日用品仓储配送物流园、农产品物流园。

“未来,信息化中枢服务系统将发挥重要作用,对于吕梁天源物流来说,信息化涉及钢材、建材及建筑装潢、城市日用品、农产品仓储、配送、交易等。信息化中枢将指挥年货物吞吐量达到300万吨。”吕梁离石区宣传部相关人员介绍。

配套信息化占比不高

物流园区信息化平台的初衷是为园区提供信息查询、交易、物流方式和标准,为园区用户提供行业资讯、行业政策、市场预测等,然而,目前各地物流园区配套信息化仍存在一些问题。

“要实现物流园区信息化就得为园区用户提供货运追踪、金融服务、应用托管,同时提供交易平台、车货信息、电子商务、设备租赁。”一位从事物流信息的业内人士称,但在实际中,不少物流园区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作为硬性指标的信息化标准有着严格限定,物流企业如果遵照这个标准,就需要园区硬件和管理措施的全方位对接。比如京东在软硬件产品和物流理念方面,保证了其物流系统在各应用领域保持相当的先进性;系统从设计之初就向其他系统公开接口,软硬件平台和数据库系统均具有相当的开放性;各个模块的设计充分考虑到用户的实际需求,并且很容易根据情况的变化进行调整。

事实上,在一些从事物流园区信息化的专业人士看来,按照上述标准,形成准确数据并对接配套管理的园区在物流园区中所占比例不容乐观。

这意味着,物流园区需要在物流领域完成积累,完善物流链、供应链管理,并结合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充分应用,实现更加智能化、标准化、精细化、高效化,为驱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