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国企业的疼痛与蜕变
来源:中国企业报
(上接第一版)《廊坊日报》于2016年12月24日发布消息,要求“2016年度内未完成挥发性有机物(VOCs)达标治理任务的企业,自2017年1月1日起,一律停止排放污染物”。而廊坊只是一个“铁腕”治污的样本,这样的治污手段在中国将会是常态。
污染企业“蒙混过关”几乎是没有可能了。2016年底,中央环境督察组开展了“史上最严”环保整治,全国有上千家企业关停,一些责任人被移交司法处理,个别污染严重的企业被“斩立决”。大数据的使用,让曾经依靠地方保护和数据造假偷排偷放的企业无处藏身。而经过长达6年的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将于2018年起实施。环保费改税后,可以改变目前执法刚性不强、行政干预较多的问题,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将付出更多的成本代价。
民营企业家曹德旺“跑路”的消息,引发了官方和民间对于所谓“死亡税率”的激辩。抛开这场争辩,事实上,有大量中小企业把避税、漏税当成是盈利模式,以此赚取微薄的利润,这应当是不争的事实。如果完全依法照章纳税,这些企业是活不下去的。
2016年上线的“金税三期”,对于避、逃税企业是“命中一劫”。大数据征管是“金税三期”的重要特点,其接口可以和社保、工商、银行、统计等系统联网,甚至电力、海外银行、电商平台的数据都可能被接入,企业的资金、税收数据完全透明化,想要避税几乎没有空间。
连锁反应导致企业整体税负提高,许多企业都想尽办法“自我减税”。而“金税三期”一上,一些中小企业避税、漏税的空子被堵住,没有了利润空间,要么破产倒闭,要么将税负成本转移出去,这样就会增加整个产业链条的成本。
不再给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速设定底线,这是中国经济政策最显著的变化。在保增长和去产能的两难选择中,政府部门政策和工具选择都曾有过摇摆,也让一些“僵尸企业”得以苟延残喘。知道去产能的必要性,却忍受不了去产能所带来的痛苦和风险,这一点,在2016年的房地产市场上表现得最为明显。本来已经过剩的房地产市场,在不断加码的政策鼓动下,出现了价量双升的行情,并由此引发房地产企业的抢地风潮,房地产行业的风险非但没有得到释放,相反却越垒越高。
淘汰落后产能不再是猫捉老鼠的游戏。2016年后两个季度,借市场好转、价格回升的机会,一些落后产能死灰复燃。由于去产能不利,2016年底,江苏和河北的两位副省长受到了处分;江苏、河北两省分别对111名责任人和27名责任人进行问责。同时,电力、物流等大数据也被用于监测落后产能,淘汰出局已经成为落后产能的必然命运。
2016年以前的中国企业,依然带有野蛮生长的痕迹。好企业活不好,坏企业死不了,而坏企业为了活下去,必然要和好的企业争夺资源和生存空间。比如,一些企业偷漏税,就会造成税负不公平,让依法照章纳税企业的税负相对变高,生存变得艰难。再比如,一些企业靠编造材料,骗取政府巨额补贴,就会取得巨大的成本优势,对同行企业造成打击。
真正优秀的部队,一定是残酷的战争中拼杀过的。同样,真正的好企业,也一定是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在“利润比纸薄”的家电行业中,杀出了净利润超过15%的格力电器;在跨国巨头云集的电信设备领域中,冲出了排名世界第一的华为;在被互联网围剿最严重的行业中,OPPO和VIVO手机战胜了互联网营销巨头小米。
竞争是残酷的,而未来是美好的。
虽然类似英国脱欧、特朗普当选、人民币对美元贬值、债市“萝卜章”等黑天鹅事件,还会对中国企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但经历过严酷环境考验的中国企业,只会把这些看成是再一次获得荣耀的机会。
如果有些坏企业注定要死掉,就让他们快点死掉吧。他们死得越早,中国企业的好日子就来得越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