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6版:中国国资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6版            中国国资报道
 

2016年12月27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圳国企改革有为有位 “1+12”政策体系呼之欲出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蔡钱英

王利博制图

近日,深圳市国资委公布,深圳已经制定了“1+12”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系列制度文件。目前,改革实施方案已经深圳市委深改组审议原则通过,并按程序已上报深圳市政府。

深圳市国资委总经济师胡朝阳向《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深圳坚持“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统一,推进经济特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改革,“该文件的出台,不仅在于引领并加快形成市属国资国企全面创新的新格局,同时还明确了市属国资国企的未来发展路径、重点支持领域。”胡朝阳表示,“做强做大一批大型企业集团,发展壮大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扶持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中小微企业,是深圳国资国企创新发展的三大目标。”

“1+12”确立改革路径图

“1+12”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系列制度文件中的“1”,即《关于深化市属国有企业改革促进发展的实施方案》,主要对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深圳市属国企改革进行通盘考虑、整体设计,系统阐述了深化国企改革的思路、原则、路径、目标、任务和要求,是牵头抓总的纲领性文件。

“12”即12项配套制度,涉及5个范畴,其中属于厘清权责关系范畴的有权责清单、国企功能界定与分类、容错机制3项;属于经济调整优化范畴的有国有资本结构调整与企业重组整合1项;属于选人用人范畴的有领导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中小企业经营班子整体市场化选聘、专职外部董事、后备人才队伍建设4项;属于激励约束范畴的有薪酬分配机制、管理层和核心骨干持股2项;属于加强党的领导范畴的有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章程增加党建内容修订指引2项。“1+12”文件囊括了当前改革发展亟须突破的重点环节和关键领域,充分体现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和耦合性。

胡朝阳透露,深圳将以市场化作为改革的核心和路径,通过“一张清单、一个基金、三类平台”,构建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运营体制,首要任务是通过“留、砍、补”,推进国资国企战略性布局,助力深圳建成全球创新资源配置中枢和创新经济发展高地。

“一张清单”,即国资监管权责清单, 解决国资委和企业的权责边界问题,将自主经营决策事项归位于企业,同时加快国资委职能转变。“一个基金”,即以1500亿元规模的国资改革与战略发展基金为牵引,进而形成5000亿元规模的基金群,解决国资委市场化管资本的手段问题,为改革提供强大资金池和综合金融支持。“三类平台”,即根据国有资本的商业属性、公共服务属性、政府功能延伸三种不同属性,搭建投资运营、公益类和功能类平台来管好资本,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功能作用。

“首先是在国资产业布局上,明确该留什么,该砍什么,该补什么。留的就是一些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以及战略新兴产业等,砍就是放开一些竞争性领域,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降低国有比例。还有一些需要补的短板,补短后将更好地发挥国有资本服务城市的功能。其次,国资委履职有所为有所不为,我们把自己定位为参照淡马锡模式的积极股东,对企业的投资基本上放权,就是由企业去做。”胡朝阳说。

推进国资监管

运营市场化

深圳市国资委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增发注资等多种方式,目前市属国企混合所有制比例达到75%。对转制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服务型企业以及新业态、新兴成长类企业,实行引进战略投资者的同时,还配套实施管理层、核心骨干持股,实行“同股同价”,并且率先选择规划设计类企业推进,管理层及核心骨干持股比例可至30%。同时,深圳率先实现了国有直管独资公司董事会建设“全覆盖”,其中外部董事超过2/3,改革力度可见一斑。此外,大力推进上市及再融资,推动并购重组与战略合作,目前深圳市属国资资产证券率超过50%,深圳市属国企与中国电子、中冶、中核建、中海油等的战略合作也正在有序推进中。

胡朝阳表示,深圳市属国资积极创新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市场化运作方式,在引进战略投资者过程中以企业需求和发展需要为着眼点,不简单采用“价高者得”的方式。“比如高新投和特发物业通过‘进场公开挂牌+竞争性谈判+择优选择’三位一体的系统化运作,引入战略投资者。而对于竞争性行业的国有企业,采取换股、债转股、创投入股等方式优化股权结构。”

另外,深圳建立了企业投资管理正负面清单制度,规定除主业外投资、超过企业净资产50%以上投资、资产负债率超70%的企业投资、境外投资、参股非国资项目等五类风险较大的投资需国资委备案外,其余均由企业决策。在“放权”的同时,市国资委建立投资后评价制度,深入开展投资后评价。在薪酬管理制度方面,深圳今年出台方案,注重薪酬改革与企业领导人员选任方式相匹配、注重与优化薪酬结构相结合,不搞层层限薪。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