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5版:消费电子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5版            消费电子
 

2016年12月27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立足硬件 索尼迎来最好时刻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许意强

“从索尼现有的业务品类和产品结构来看,我们无法成为生态圈的主导者,但是在‘最后一英寸’将扮演不可缺少的地位。”

日前索尼中国董事长兼总裁高桥洋在接受《中国企业报》等媒体采访时,首次详细披露索尼在互联网变革浪潮冲击下的应对策略。他指出,不管是文化创意、娱乐内容、物联网、电商平台及物流配送等,都是中国互联网+生态圈的一部分,对于索尼来说就是赋予硬件新的价值。

硬件坚守者的胜利

高桥洋的自信,以及索尼坚守“最后一英寸”的底气,正是得益于近年来品质消费浪潮下,索尼“量增利涨”的现实。

梳理过去两年外界以及媒体对于索尼的关注,更多集中在内部的转型变革和断臂新生。今年以来,则更多关注索尼半导体和电池业务的调整。实际上,在中国及全球一线消费市场上,索尼彩电、相机等各类硬件产品的销售更为抢眼。

《中国企业报》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仅在中国彩电市场上,索尼BRAVIA液晶电视在75英寸及以上都是第一名,在65英寸也处于领先地位,牢牢占据着高端大屏市场的主动权。原因在于索尼重新赋予电视硬件的新价值,除了提升显示画面的视听体验,还注入更多的电视电影,以及娱乐游戏等内容。

同时索尼今年推出的Z9D系列旗舰电视,在微博等社交媒体被认为是“彩电业最好的电视机”,一举确立索尼在全球彩电产业大尺寸市场的高端品牌形象和地位。中国家电商业协会秘书长连四清指出,“从今年下半年开始,电视不再是越便宜越好卖,而是要看是否满足不同用户的差异化需求。一直主打高画质、高清晰的索尼电视,可以说是水到渠成。”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一轮高品质消费潮在中国市场的迅速崛起,在撬动硬件价值的重估的同时,也赋予硬件企业更好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截至第二季度(2016年9月30日),索尼移动业务连续两个季度盈利;游戏业务保持强劲增长;数码影像业务早于预期摆脱熊本地震的影响;家庭娱乐和音频业务,在高端4K HDR电视和高解析度音频产品带动下,销售和利润都出现新一轮增长态势。

高桥洋透露,“目前,索尼中国旗下的民用产品、专业系统、电子元器件三大业务在上半年的销售额和利润方面都超过预期。尤其是在消费电子产品上,索尼直营店(包含线上线下)在几个旺季中的销售额都出现同比大幅增长,重复购买的比例亦接近40%,说明索尼忠实粉丝的比例在逐渐提升。”

抓住中国经济转型的机遇

如果说,重新激活并赋予硬件的价值,让索尼成功在互联网变革的浪潮中找到自身发展的新坐标,那么,面对中国正在实施的供给侧改革和发展转型,索尼找到了新一轮发展的最大动力。

高桥洋则透露,“索尼中国是索尼的一部分,但索尼中国的运营行为也是中国经济的组成部分,我们不能脱离中国经济结构变化与发展来谈企业的发展。比如,在智能手机、无人机、互联网汽车领域,都是索尼影像传感器可以发挥影响力的地方。中国正在从生产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的进程当中,索尼要做出相应的贡献。”

近年来,索尼正在不断加强在中国的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售后服务和业务创新等运营。仅在设计研发方面,索尼就建立了日本与中国的战略协同,除了在中国设立索尼创造中心、索尼中国研究院、索尼中国软件中心等,与日本的上级单位进行持续协同。另外,还专门针对中国市场发展的需求进行设计研发。

以华为和优酷土豆联合发起的4K花园项目为例,这是一个基于网络平台的内容制作系统,索尼提供了制作设备和解决方案。同时在中国传媒大学,江苏、湖南、上海等各个省级电视台,索尼专业系统集团提供一系列广电设备和系统方案,并充分抓住影院、博物馆、主题公园等文化娱乐行业爆发式增长的机会,提供相应的产品和系统解决方案。

今年索尼将智能运动播放器B-trainer引入中国,进入到健身领域,同时还推出集时尚与科技为一体的FES Watch手机。2017年2月,还将在中国投入新的教育机器人套件KOOV。高桥洋表示,如今索尼的业务模式与过去几十年相比已发生很大变化。在中国推出的新产品和新业务,并不一定要聚集于生产环节,可能还包括一些产品和解决方案。

2016财年索尼集团利润目标是2700亿日元,2017财年则为5000亿日元。考虑到2016财年日本熊本地震带来的1100多亿日元利润损失, 2017财年索尼利润目标可以说是顺理成章。这也从一个方面折射出,经营步入正轨的索尼将迎来企业转型后的最好时刻。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