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8版:文创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8版            文创
 

2016年12月27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企业获得资金支持 让钱找到好出口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朱晨辉

圆桌会议现场

在中国文化金融50人论坛冬季峰会下午举行的第三个板块圆桌对话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品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黄隽,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原常务副主任、中央文资办专家委员会主任张晓明;北京萨博新经济发展咨询中心副主任刘睿;国际艺术授权基金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郭羿承;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兼文化金融发展基金会副会长、中艺财富画院院长、中艺财富文化艺术品投资管理中心董事长沙水兵;张仃美术馆、雅集文化集团创办人蔡向前,作为对话嘉宾与秦谊进行了深度研讨,嘉宾们从自己专业特长的角度回答了德勤亚太区投资管理领导合伙人秦谊提出的问题。

黄隽表示,“在中国,艺术品金融应该说从2007年开始到2009年以后逐步完善,到2011年市场发展到最高峰,出现了80款左右的艺术品基金。到了2012年以后整个市场开始回调, 2014年市场变得不是非常景气。实事求是地说关于艺术品金融虽然讨论得特别多,但现阶段能够兼具规模和良好商业模式的产品还没有,现在艺术品金融最大的一块就是邮币、钱币卡。在艺术品金融研究方面,中国市场和欧美市场也存在很大差异,欧美整个艺术品市场还是以收藏为主,在中国则应该说是以投资为主,市场中有大量不懂也不喜欢艺术品但是想挣钱的人。这些基础造成了国内外市场存在完全不同的差别。”

张晓明指出,“相关主管部门这几年连续出台了两个关于文化金融合作的文件,他们非常大的推动了文化及其相关产业领域和金融界的合作。文化产业的发展其实非常依赖于金融的支持,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文化企业是很难拿到投资和贷款,这就形成了一个非常大的鸿沟。如何在鸿沟上搭起一座桥,让需要资金的企业能获得支持,也让银行的钱找到比较好的出路是政府正在解决的问题。传统的文化企业轻资产,缺少抵押物,所以很难拿到投资。如果用大数据的方式,以另外一套数据来衡量文化企业的资信,那么用这套数据就很有可能获得银行的支持,现实中已经有企业这样做,成功率很高。”

刘睿表示,“我本人从之前的版权交易,到后来的文交所,一直到现在的艺术基金都有参与。到现在为止,我本人非常深切的感受是,在现阶段的艺术金融中,金融实际上仅充当了杠杆的角色,只能锦上添花而不会雪中送炭。我们在看待艺术金融的时候,不能指望金融给艺术市场带来凤凰涅槃这样的机遇。同时在艺术市场上仅仅看待艺术品也有所缺失,因为艺术品市场的规模并不大,我们急需要做的是艺术端或者文化端商业模式的创新,只有企业自身有了内容,金融才会给予更大的扶助和支持。”

蔡向前认为:“关于艺术金融不用谈虎色变,只要把标准制定好并坚守准则就会有好的前景。现在市场上的很多人在破坏规则,不遵守规则,弄得一塌糊涂,所以使艺术金融看起来有些恐怖。要坚信一定有更多的人有爱心并积极参与其中。希望以后在市场上看到更多的拍卖机构,希望拍卖行能尽快成长为国内三大拍卖行甚至苏富比那样的艺术拍卖公司,这个市场需要成熟的拍卖公司,标准的制定也需要他们。”

郭羿承在圆桌论坛上分享了自己对于艺术授权的理解以及如何将文化IP融合到各种产业,“过去市场都关注高大上的艺术原作。艺术授权作为非原作的市场不是很受重视。国家文物局最近发了一个文件,提出一个很有吸引力的政策,规定博物馆运用其所藏艺术品文化内容产生效益净利的50%归博物馆使用。过去文交所到现在邮币卡的市场都面临很多问题,邮币卡市场现在很火爆,但是背后有很多价格跟价值不符合的问题,现在很多文交所跟我们合作,通过授权限量的方法使得产品标准化,也可以对价格进行控制。有一段时间我们与合作的文交所推出了齐白石的限量版画,这样的产品不会使价格脱离价值,在市场上有一定吸引力。”

沙水兵在回答一位观众提出的“如何提高原创作者的收入水平”时表示,“我目前正在做版权延伸层面的开发,中艺财富现在跟1300多个画家签有一次性买断协议,享有产品的展览权、出版权、复制权,成为产品的持有者。这不仅仅限于原作,复制品在画家签字以后也有一定的升值潜力,如果是限量版更是这样。”

沙水兵在发言中通过自己艺术品市场的实践经验和案例分析了艺术品行业和艺术品金融面临的新问题,呼吁业界专家通过研究和决策咨询为艺术品市场实践者提供新的发展思路,同时希望监管能够专业化,防止为合法的运行良好的企业造成新的困境。

(注:沙水兵的精彩发言内容较多,将在本报下期刊登)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