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9版:2016新兴产业发展年度报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9版            2016新兴产业发展年度报告
 

2016年12月27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行业主力企业2016年布局

“神十”“长七”,新材料成航空航天主力;石墨烯出世,中国新优势未来无可限量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郝昱

2016年,新材料行业遭遇成长中的烦恼。一方面利好政策不断传出,加上航天航空等先进制造业提速,新材料市场空间被进一步打开;另一方面,新材料行业还面临着技术、资本、市场等多重瓶颈,一直徘徊在低端区域,参与全球竞争的能力较弱。但是可喜的是,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新材料行业正在从“野蛮生长”转向理性发展,通过技术创新、科技转化,提高重大关键材料自给率,加快由材料大国向材料强国转型的步伐。

创新研发与先进制造共步

先进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新材料和先进工艺的推动,同时新材料和先进工艺也需要在先进制造业的实际应用中获得长足发展和突破创新,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筑了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石。

在航空领域,新材料是提高军用航空发动机推重比的主要突破口。在军用发动机的研发过程中,通过采用新材料,在保证其耐高温性、高强度的前提下,减轻发动机质量。

2016年,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这一年里,已经发射包括运载火箭、卫星等航天器10多个,尤其是2016年6月25日,我国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一飞冲天,刷新了中国航天事业史上多个纪录。

“新动力”所运用的材料是此次发射任务的亮点。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公司的全资子公司——钢铁研究总院(中央研究院)作为液氧煤油发动机用材料最重要的承研单位,其研发的高强不锈钢是长七火箭发动机的主体材料,成功解决了我国液氧煤油高压补燃发动机关键用材的问题。

10月,发射的神舟十一号飞船,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三个部分构成。相比于“神十”,神舟十一号进行了多项技术革新,强化了安全性和可靠性。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副主任设计师陈诚介绍说,经过反复比对、试验,研究院选中了由国内一所高校研制的高模量碳纤维材料。“我们从力学、热学方面做了很多实验,经过1年多的时间来验证其各项性能,比如耐原子氧和耐带电粒子辐照实验,还有其工艺性能的实验,如用在太阳电池翼各个部位,生产性能怎么样等,还策划了组件级的试验、整翼级的试验等。”

此外,中航工业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负责制造火箭上的逃逸系统阻尼器;中铝西南铝承担了飞船“骨架”和运载火箭的结构件等铝合金关键材料和构件的研制和试制任务,为助圆“航天梦”作出贡献。

政策引导科技成果转化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11月23日在日内瓦发布报告称,2015年全世界共授权约124万件专利,得益于中国专利授权量的增加,较此前一年增长了5.2%。中国2015年专利授权量达到约35.9万件,超过美国的约29.8万件,成为授权量最多的国家。

在新材料领域,知识产权和专利申请方面也有大幅提高。据江西省知识产权局消息,截至2014年4月,江西铜业集团公司专利申请量就已突破千件,增长了100多倍,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02%,成为江西省首个专利申请过千件的企业。

我国专利申请数量的大幅提高得益于各项政策和措施的倾斜和引导,解决了科技成果转换过程中的困难。今年6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通过航天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简称“航天投资”)设立航天专利基金,成为首家设立专利基金的中央企业。

“区别于其他基金,航天专利基金能更早地介入企业科研项目,由投资股权更多地转变为投资要素。”航天投资总经理张陶说。看似只是投资介入阶段的前置,但该基金却解决了航天专利和成果转化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航天专利基金通过投资院厂所的型号研发项目,将大大拓宽其资金渠道,解决其专利技术沉淀和每年维护费用居高不下的问题,利用基金对市场的敏锐性,使其真正创造经济效益。除了盘活存量技术及专利资产,航天专利基金还将极大地提高专利申请的质量。

此外,中钢集团西安重机有限公司申请的“一种环梁装置”、“一种扇形段对弧工装”等6项技术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专利授权。

中国新材料龙头企业在专利申请数量上大幅度突破的同时,也极为重视新技术的应用和产业化。今年,中复神鹰千吨T800级原丝线正式投产,在国内率先实现T800级碳纤维产业化。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表示,T800的成功下线,意味着产品从中低端走向高端;而百吨级T800原丝线向千吨级T800原丝线的飞跃,实现大规模产业化,填补了国内空白,意义重大。

作为民企代表,成功中标中海油重大炼化外保温项目的山东鲁阳股份有限公司,在技术研发领域也取得了重大突破。该公司成功打破国外氧化铝纤维针刺毯技术垄断,成为国内首家具备批量生产能力的企业。经过多次升级完善,氧化铝晶盾系列产品具备了市场推广条件,并举办了系列产品发布会。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